杭州的夜色温柔,透过酒店房间的窗户,能看到远山轮廓和近处城市的点点灯火。沈砚心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勾勒出他专注的侧脸。他刚刚结束与林砚的长时间视频通话,此刻,手指正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将脑海中与张清远数次接触的观察、对话的细节,以及他自己对这位苏绣大师性格、诉求、乃至潜在担忧的剖析,逐一转化为清晰条理的文字。
他写下了张清远对“商业铜臭”的极度厌恶,对她独立创作空间的珍视,对她师承脉络和艺术成就的自矜,也写下了她偶尔流露出的、对某些传统技艺可能后继无人的隐忧,以及她对真正懂行之人的那份不自觉的亲近感。
这份报告,不是冷冰冰的商业分析,更像是一幅精细的人物工笔画,试图捕捉灵魂的轮廓。
与此同时,远在云南大本营的林砚,也没有入睡。她面前的平板电脑上,显示着沈砚心刚刚发来的加密文档。她逐字逐句地阅读着,时而停顿,用触控笔在屏幕上做着批注。
她看到了关键点:张清远要的不是钱,甚至不完全是名,而是一种对她艺术成就的“正名”,一种能让她放心托付技艺“羽毛”的、绝对尊重且专业的合作模式。任何可能干扰她创作独立性、或者让她感觉自身艺术价值被“贱卖”的方案,都是死路。
林砚站起身,在办公室里缓缓踱步。月光洒在地板上,映出她沉思的身影。周锐的扩张计划需要速度,沈砚心的文化深耕需要耐心,而她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那个最精确的平衡点,设计出一座能为张清远量身定制的桥梁。
她回到桌前,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为:《关于与苏绣传承人张清远师傅的合作方案(定制版)》。
她没有沿用之前与李阿婆或其他手艺人的“保底+分成”标准模板,而是完全跳出了原有的框架。
核心原则: “独立工作室”模式。 方案开宗明义,强调张清远师傅及其现有工作室的完全独立性。“非遗纪元”绝不介入其原有高端定制业务的定价、创作和客户关系。
合作切入点:
1. 首席艺术顾问: 聘请张清远师傅担任“非遗纪元”苏绣领域的首席艺术顾问。这是一个荣誉性职位,无需坐班,仅在她愿意时,对平台涉及的苏绣相关课程内容、文创产品设计提出专业性指导意见,确保其艺术方向的纯粹性。
2. “大师讲堂”系列: 开辟一个全新的高端产品线。邀请张清远师傅开设不定期、小范围的“大师深度讲堂”或美学沙龙。主题由她定,可以是苏绣美学赏析、传统纹样解析、甚至是艺术创作心得分享。面向人群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对苏绣有深度兴趣和一定消费能力的高端用户。课程定价将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和知识价值,区别于普通体验课。
3. 品牌赋能与渠道支持: “非遗纪元”将利用自身的内容平台和媒体资源,为张清远师傅的个人品牌和艺术成就进行深度包装和推广。不是简单的宣传,而是以专题纪录片、深度人物专访、学术文章等形式,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她的艺术生涯和美学体系,帮助她触达更广泛、更高端的潜在藏家与艺术爱好者。同时,平台成熟的线上渠道,在经她本人严格审核的前提下,可为她的高端定制作品提供展示窗口(非销售平台),作为她现有渠道的补充。
4. “非遗本源”研究支持: 了解到张清远师傅对师祖绣谱整理工作的遗憾,方案中提出,“非遗纪元”可以提供一个由沈砚心牵头的学术支持小组,利用平台的研究资源和数字化技术,协助她完成对这部分珍贵资料的整理、修复和数字化存档工作。这部分工作完全属于非盈利的文化保护范畴。
利益分配:
· “首席艺术顾问”提供象征性的年度顾问费,重在荣誉。
· “大师讲堂”收入,在扣除基本运营成本后,绝大部分(林砚在草案中写下了90%这个数字)归张清远师傅所有。
· 品牌推广及渠道展示服务,在合作初期,作为平台对顶尖艺术家的支持,不收取任何费用。
林砚在方案最后,特别用加粗字体强调:
“本合作方案的核心,并非索取,而是赋能。我们旨在为您这样的顶尖艺术家,提供一个能隔绝市场喧嚣、专注于创作与传承的‘保护性’平台,并通过我们的专业能力,让您的艺术价值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认同。我们追求的是长期的、共生的文化价值提升,而非短期的商业利益。”
她将这份充满诚意的方案草案发给了沈砚心,并附言:“砚心,看看是否触及了核心。细节你可根据与张师傅交流的感受调整。重点是让她看到我们完全不同的合作逻辑——我们不是来分蛋糕的,是来帮她把她手里的蛋糕做得更大、更珍贵的。”
沈砚心收到邮件时,已是深夜。他仔细阅读着每一行字,心中震动。他没想到林砚能如此精准地把握住张清远的心理,并拿出如此大胆且颠覆常规的合作条件。这完全舍弃了平台短期内可能的利润,却牢牢抓住了“尊重”与“价值认同”这个最核心的诉求。
他回复:“方案极佳,直指核心。我稍作文字润色,明日便去拜访张师傅。”
合上电脑,沈砚心走到窗边,看着杭州沉静的夜色。他仿佛能看到,一份承载着最大诚意的方案,正像一枚精心打磨的钥匙,即将去开启那扇代表着苏绣最高水准的门扉。成败,在此一举。
第56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