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熟悉的城市,林砚却觉得自己像个异乡人。
飞机落地,车轮碾过柏油马路,窗外是飞速后退的、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大厦。城市的节奏快得让人心悸,与云南古镇那种浸透着阳光和植物缓慢呼吸声的宁静截然不同。那种巨大的、无声的割裂感,在她踏进自己那间位于cbd边缘、整洁得没有一丝烟火气的公寓时,达到了顶峰。
她放下行李,环顾四周。房间里的一切都维持着她离开前的样子,冰冷,有序,缺乏生命痕迹。李阿婆院子里那口浸满蓝靛色的大染缸,空气中弥漫的、混合着板蓝根和阳光的特殊气味,以及阿婆那双布满老茧、却能让色彩和花纹在布匹上复活的手……那些鲜活的、触手可温的记忆,在此刻仿佛成了另一个平行时空的碎片,被硬生生嵌入了这个钢筋水泥的框架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她没有时间沉溺于这种不适。现实的引力迅速将她拉回。
打开笔记本电脑,邮箱里堆积的工作邮件像潮水般涌来。之前作为市场顾问的项目收尾、客户的催促、行业动态的推送……一切都围绕着效率、KpI、转化率。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进入状态,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处理着那些与她内心此刻燃烧的火焰毫不相干的事务。
但“非遗帝国”的计划书,就像一块炽热的炭,熨帖在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也烙印在她的心上。
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后,她终于暂时清空了积压的任务。在一个深夜,她再次翻开了那本写满构想和初步数据的笔记本。台灯的光晕下,墨迹仿佛活了过来,李阿婆沉默而坚韧的面容,市集上那些精美却蒙尘的物件,以及那个奢侈品店员不经意间流露的轻蔑……一幕幕在眼前交替闪现。
她打开一个新的文档,标题写下:“非遗联盟——商业计划书V1.0”。
这一次,她的视角完全不同了。
以前为客户做品牌策划,她是在局外,用精准的工具去分析和解构。而现在,她是局内人,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关系到像李阿婆那样的传承人能否有尊严地活下去,关系到一项珍贵的技艺能否得以延续。她不再仅仅思考市场定位、用户画像、传播渠道,她更深刻地思考着“价值”。
如何为这些无法用机器大规模复制的、凝聚了时间和心血的“手工”正名?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让传承人不仅能活下去,还能活得好,从而吸引下一代人愿意接过接力棒?如何让现代消费者,不仅仅是出于“同情”或“猎奇”,而是真正认可并愿意为这份独特的文化价值买单?
她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这座城市。路过那些标榜“匠心”、“手作”的精品店或咖啡馆,她会驻足,观察它们的陈列、定价和客流,思考其背后的商业逻辑。看到地铁广告里打着“国潮”概念的新消费品牌,她会分析其营销话术,与非遗可能的结合点在哪里。
一种奇妙的感受油然而生。这座城市,这个她曾经以为只剩下冰冷竞争的地方,此刻在她眼中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可能性的试验场。这里的资本、流量、人才、传播渠道,都可以成为点燃那簇来自云南的星火的助燃剂。
她需要的,是找到能一起点燃这团火的人。
林砚开始有目的地梳理自己过往的人脉网络。她列出了几个关键岗位的需求:一个需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与工艺美学,能够把控产品内核与品质的伙伴;一个需要具备强大的商业运营和地推能力,能将理想落地的伙伴;还需要一个能精准捕捉并讲述非遗故事,连接大众情感的内容策划。
她的目光在通讯录里一个个名字上掠过,脑海里快速匹配着他们的性格、能力和可能的意向。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创始团队的气质,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能走多远。
她首先锁定了一个名字:沈砚心。一位在本地工艺美院任教的青年教师,她在一次行业论坛上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他关于“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的发言,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对美的执着和近乎学究般的严谨,正是“非遗联盟”在产品端不可或缺的。
接着,她想起了周锐。一个曾在几次线下活动中有过交集的本土生活服务平台高管,以魄力十足、执行力超强着称。他或许能提供“非遗联盟”快速打开市场最需要的那股狼性和经验。
林砚知道,说服他们放弃现有的稳定或高薪,加入一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梦想,将是一场硬仗。但她没有退缩。云南之行赋予她的,不仅仅是灵感,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必须前行的信念。
她分别给沈砚心和周锐发出了会面邀请,措辞谨慎而真诚,希望能就“一个关于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的项目”与他们进行探讨。
点击“发送”键后,林砚走到窗边,俯瞰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城市的霓虹在她眼中闪烁,不再显得冰冷疏离,反而像是一片等待被点亮和重新定义的星辰大海。
她的征途,从回到起点的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第2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