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农大捷之后,汉室的声势如日中天。南阳、弘农连成一片,天子亲卫军在关羽的操练下已初具规模,汉献帝刘协的脸上也终于有了久违的自信。
然而,在姜小伍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他深知,他们现在拥有的,不过是“势”,是人心所向的虚名。而真正的实力,来自于人才。
一日,在议政殿上,姜小伍向汉献帝深深一揖,开口道:“陛下,如今我等虽有两郡之地,但朝中乏人,军中缺将。关羽将军虽万人敌,却不能分身。欲图天下,必先网罗天下之才。”
汉献帝点头称是:“先生所言极是,但如今曹操挟持中原,孙氏盘踞江东,袁绍虎踞河北,天下贤才多为其所用,我等如何能与他们争夺?”
姜小伍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卷早已拟好的文稿,双手呈上:“陛下,争夺人才,不在于金银多寡,地盘大小,而在于‘道义’二字。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此乃天下士人心中之痛。我等手握‘兴复汉室’这面大旗,便是最大的优势。请陛下过目,此乃臣草拟的《求贤令》。”
汉献帝展开文稿,只见上面写道:
“朕以不德,遭家不造,奸臣窃命,社稷倾危。幸赖关将军忠勇,姜小伍之谋略,义士辅佐,得脱囚笼,复位弘农。然奸贼未除,苍生倒悬,朕日夜忧思,食不甘味。
闻古之圣王,莫不广求贤才,以安社稷。今天下分裂,智士各择其主。或因迫于淫威,或限于不知。朕在此昭告天下:凡有志于匡扶汉室,不论出身贵贱,不问过往功过,无论身在何方,是朝堂之上,还是乡野之间,皆是我大汉的栋梁。
若卿有经天纬地之才,朕愿虚席以待;若卿有冲锋陷阵之勇,朕愿解衣推食。朕知荀彧、荀攸之贤,知其身在曹营,心在汉室。朕亦知天下尚有无数忠臣猛将,明珠蒙尘。今朕修书一封,非为招降,实为求贤。愿与诸君共清君侧,重振朝纲,以告慰高祖在天之灵。书不尽言,朕翘首以盼。”
汉献帝读罢,热泪盈眶。这封信没有虚伪的封官许诺,字字句句皆是肺腑之言,尤其是直接点出荀彧、荀攸的名字,更是石破天惊,充满了无比的诚意与魄力。
“好!好一个‘非为招降,实为求贤’!”汉献帝拍案叫绝,“就依先生所言,即刻誊抄,送往许都!”
### **第十章:密信入许都,彧心终动摇**
数日后,一封封装着《求贤令》的密信,通过商队、游侠、甚至旧日宦官的隐秘渠道,如雪片般潜入了许都城。
其中最重要的一封,经由姜小伍精心安排的渠道,送到了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的手中。
荀彧,被誉为“王佐之才”,他之所以辅佐曹操,正是因为他认为曹操是唯一能“奉天子以令不臣”、重整汉室的希望。然而,随着曹操权势日盛,野心暴露,荀彧的内心早已充满了矛盾与痛苦。他看着曹操封王、加九锡,一步步走向篡逆,自己却无力阻止,只能在深夜里独自叹息。
当他展开那封来自弘农的《求贤令》时,他的手开始微微颤抖。
“……朕知荀彧、荀攸之贤,知其身在曹营,心在汉室……”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他心中所有的迷雾。天子没有忘记他!天子理解他的苦衷!他多年的坚守,他的忍辱负重,原来都被人看在眼里!
他反复读着信,泪水模糊了双眼。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在拷问他的灵魂:荀文若,你辅佐曹操,究竟是为了汉室,还是为了成就曹操的霸业?
与此同时,他的侄子荀攸也收到了同样的信。叔侄二人在密室中彻夜长谈。
“若叔,这或许是天赐良机。”荀攸冷静地分析道,“曹操之势已成,难以撼动。但天子旗帜一出,天下响应,未来之事,尚未可知。我们若能里应外合,或可扭转乾坤。”
荀彧长叹一声:“我一生所求,不过是汉室复兴。若天子真能有所作为,我荀彧岂能坐视?只是……此事风险极大,一旦泄露,我荀氏一族将万劫不复。”
最终,对汉室的忠诚战胜了对家族的担忧。荀彧下定决心,他写了一封回信,措辞极为隐晦,只说自己会“为汉室计,当为陛下扫清道路”,并附上了一份名单,上面列出了几位身在曹营、但心向汉室的官员名字,以及一些可以争取的猛将。
他还特别提到了一人:“典军校尉史涣,忠勇可嘉,然不为曹操所重,可策反之。另有猛将徐晃,为人正直,素有忠义之心,亦可图之。”
这封回信,被姜小伍的接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带回了弘农。
### **第十一章:沙盘推演,定取关中**
弘农的议政殿上,气氛前所未有的热烈。除了汉献帝、关羽、姜小伍,还有新近归附的张绣和他的首席谋士贾诩。
贾诩的出现,让姜小伍又惊又喜。这位“毒士”的智谋,绝不亚于荀彧、郭嘉。他的归顺,意味着汉室的智囊团真正拥有了顶级水准。
姜小伍将荀彧的情报和盘托出,然后指着墙上一幅巨大的地图,说道:“诸位,如今我等人才渐集,是时候规划下一步的行动了。放眼天下,诸侯林立,我们该先取何处?”
关羽第一个发言,他的手指向东方:“云长以为,当先取洛阳。洛阳乃我大汉旧都,夺回洛阳,可极大振奋人心,且可东向威胁许都!”
张绣则认为:“南阳之北尚有曹操数座城池,应先稳固后方,逐个拔除,不可冒进。”
众人议论纷纷,各有道理。
姜小伍待众人说完,才拿起一根木杆,重重地敲在了地图的西部——关中地区。
“不,”他摇了摇头,目光锐利,“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关中!”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贾诩饶有兴致地问道:“关中之地,虽为八百里秦川,沃土千里,但如今被马腾、韩遂等西凉诸将分割占据,他们虽与我等暂时结盟,实则狼子野心。攻取关中,岂非与盟友为敌,且会陷入泥潭?”
姜小伍摇头道:“文和先生此言差矣。攻取关中,有三利。”
“其一,地利。关中东有函谷,西有大散,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塞之国,易守难攻。我等一旦占据关中,便有了一块绝对安全的战略后方,再无后顾之忧。进可出兵中原,退可闭关自守。”
“其二,人和。马腾尚有忠汉之心,其子马超更是勇猛但缺乏政治头脑。我们可利用《求贤令》的声势,派人游说,以‘天子之名’行‘整合之事’,或可兵不血刃,让马腾交出兵权,接受朝廷的册封。至于韩遂等人,则可分化瓦解,逐个击破。此乃‘上兵伐谋’。”
“其三,时势。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正酣,无暇西顾;孙权在江东立足未稳,亦不会西进。此时正是我们夺取关中的最佳时机!若先攻洛阳,则会立刻成为曹操的眼中钉,引来他全力攻击,以我们目前的实力,无异于以卵击石。”
姜小伍的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所有人都为之折服。
贾诩抚掌赞叹:“妙!妙啊!此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先取关中,奠定霸业之基,我等不及也!”
关羽虎目圆睁,慨然道:“先生之谋,深合兵法。若要取关中,云长愿为先锋!”
汉献帝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看着地图上的关中,仿佛看到了大汉复兴的基石。
“好!就依先生之计!”他郑重宣布,“传朕旨意,命贾诩为军师,总揽西进事宜。命关羽为征西将军,张绣为副将,即刻整备兵马,准备西取关中!”
一场以“兴复汉室”为名,以智谋和人心为武器的西征大戏,就此拉开了序幕。弘农的龙,终于要腾飞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