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五年,官渡。
历史的车轮在这里发出了沉重的轰鸣。曹操与袁绍两军对峙,乌巢的粮草是决定天下的命脉。
但在姜小伍的时间线上,这场决定北方霸主归属的战争,却奏响了一曲完全不同的变奏。
此时的姜小伍,已非吴下阿蒙。他占据徐州、青州、豫州,推行新政,实力大增。他坐山观虎斗,看着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前线死磕,却迟迟没有动手。
“主公,曹袁相争,必有一伤。此时正是我们北上的最佳时机!”张飞急得哇哇大叫,“俺们直接杀向许都,掏了曹操的老窝!”
“不。”姜小伍摇了摇头,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一条线,“我们的目标不是许都,而是河北。”
“河北?”陈群眉头微蹙,“袁绍兵强马壮,谋士如云,直接与其对抗,恐非上策。”
“长文,你忘了我们的根本了吗?”姜小伍笑道,“我们的根本是‘秩序’,是打破门阀。袁绍的强大,是建立在四世三公的士族根基上的。这根基,看似坚固,实则一推就倒。”
姜小伍的计划大胆而阴险:他不去碰官渡的硬骨头,而是派出一支精锐奇兵,由张辽和高顺率领,绕过战场,直扑袁绍的大本营——邺城。
同时,他让“风林火山”全面出动,在河北各地散布流言:“袁绍外宽内忌,必为曹公所破。刘皇叔仁义,唯才是举,河北士子何不择明主而事?”
更重要的是,姜小伍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他宣布,任何袁绍麾下的将领,只要带着城池或兵马来投,不仅官升一级,其家族在徐州治下的产业,还将免税三年。
这个“缺德”的阳谋,精准地打在了袁绍集团的软肋上。田丰、沮授因直谏被囚,审配、逢纪掌权,内部早已矛盾重重。那些非核心圈的将领,一看袁绍大势已去,又看到姜小伍开出的“优厚条件”,顿时人心思动。
当张辽的兵马出现在邺城外时,负责守城的将领高干二话不说,直接开城投降。袁绍在前线得知老巢被端,气得吐血,军心瞬间崩溃。
官渡之战,曹操还没来得及烧乌巢,就收到了袁绍败亡的消息。他望着河北的方向,眼神复杂。他赢了,但最大的赢家,却是那个在南方虎视眈眈的“刘备”。
姜小伍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河北,但他没有停下脚步。他找到了被袁绍囚禁的田丰和沮授,亲自为其松绑,奉为上宾。
“二位先生之才,袁本初不能用,乃其愚也。”姜小伍的态度谦卑而真诚,“我刘备不才,愿闻先生教诲,以安河北百姓。”
田丰和沮授被袁绍寒了心,又被姜小伍的气度和“唯才是举”的承诺所打动,最终选择出山。至此,河北的顶级人才,尽入姜小伍囊中。
### **第五章:仲家帝的末路**
解决了北方最大的威胁,姜小伍将目光投向了南方。那个自称“仲家皇帝”的袁术,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
历史上的袁术,因得到玉玺而称帝,成为众矢之的,最终众叛亲离,吐血而亡。姜小伍觉得,死得太便宜他了。
他没有直接发兵,而是派人给袁术送去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表示自己愿意承认袁术的皇帝地位,并请求和亲,愿将自己的“妹妹”(实际上是找了个貌美的宗室女子)嫁给袁术的儿子,两家永结同好,共讨曹操。
袁术本就穷途末路,看到兵强马壮的姜小伍主动示好,顿时飘飘然,以为自己真有天命所归。他大喜过望,同意了和亲之请。
迎亲那天,袁术在寿春城外大摆宴席,场面奢华。当“新娘”的花轿抵达城下时,轿门打开,走出来的却不是娇滴滴的新娘,而是身披重甲、面带煞气的葛青。
“奉我家主公之命,”葛青手持巨斧,一声怒吼,“送袁术上路!”
话音未落,埋伏在四周的姜小伍大军如潮水般涌来。袁术的军队毫无防备,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袁术在混乱中被张飞一矛刺于马下,那个荒唐的“仲家王朝”,就这样成了一个笑话。
姜小伍占领淮南,收服了纪灵、桥蕤等袁术旧部,势力进一步扩张。他“缺德”的名声,也因此传遍了江东。孙策在江东听闻此事,不禁打了个寒颤,下令加强长江防务,绝不让这个“刘备”踏足江东半步。
### **第六章:荆襄的棋局**
接下来,是荆州。
此时的刘表年老多病,内部蔡氏、蒯氏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长子刘琦与幼子刘琮的继承之争愈演愈烈。这是一个比河北更复杂的棋局。
姜小伍没有像历史上刘备那样寄人篱下,等待时机。他直接以“吊唁”为名,亲率大军兵临荆州城下。
刘表惊惧交加,病势更重。蔡瑁等人则主张抵抗。
姜小伍却不急于攻城。他派人秘密联系了被排挤的刘琦,并向他承诺:“只要你愿意归顺于我,我不仅保你性命,还让你做荆州之主。我只要兵权和税收,至于荆州内部事务,全由你和蒯氏、蔡氏共管。我姜小伍,不做夺人基业之事。”
这个条件,让刘琦和蒯氏、蔡氏都心动了。对刘琦来说,这是保住地位的唯一机会;对蔡、蒯两家来说,他们可以继续掌控荆州,只是换了个更强大的“老板”。
于是,在刘表病逝的当晚,一场无声的政变发生了。刘琦打开城门,迎接姜小伍大军入城。蔡瑁、蒯越等人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拜见新主。
“皇叔远来,荆襄百姓,皆有所托。”蒯越代表士族表态。
姜小伍扶起他,笑道:“先生言重了。我刘备与荆州,乃是合作。荆州士族治理荆州,我刘备为荆州保驾护航。各取所需,岂不美哉?”
他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却将治理权交给了本地士族,自己则牢牢抓住了军权和财权。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让荆州的抵抗降到了最低。他不仅得到了荆州的地盘,还收服了黄忠、魏延等猛将,以及马良、马谡等青年才俊。
### **第七章:西川的钥匙与西凉的烈马**
坐拥荆襄,虎视中原,姜小伍的目光投向了最后两块肥肉:益州和西凉。
对付益州刘璋,他甚至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他只是派“风林山火”的头号密探,带着一封密信和重金,潜入了成都。
信是写给益州别驾张松的。信中,姜小伍精准地分析了刘璋的暗弱和益州面临的危机(北有汉中张鲁,东有孙权觊觎),并承诺:“只要先生愿为内应,事成之后,益州牧之位,非先生莫属。我只要汉中,以为北伐之基。”
张松本就对刘璋不满,又贪图权位,看到姜小伍开出的条件,当即答应。他联合法正、孟达,暗中策划。不久后,姜小伍以“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为名进入西川,在张松等人的内应下,迅速控制了成都,软禁了刘璋。
刘璋哭天抢地,质问张松为何背叛。
张松冷笑道:“非松背主,乃主公不能守此基业。刘皇叔雄才大略,方是明主。”
姜小伍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天府之国,并得到了法正这位顶级谋士。他兑现承诺,让张松做了益州牧,但所有军政大权,皆在自己手中。
最后是西凉马腾。
马腾父子是汉室忠臣,对“挟天子”的曹操和“不仁不义”的姜小伍都抱有警惕。姜小伍深知,对付这种人,不能用阴谋,只能用阳谋。
他亲自修书一封给马腾,信中写道:“我刘备虽非汉室宗亲中之仁者,但匡扶汉室之心,天地可鉴。今曹操篡汉之心昭然若揭,我欲联合将军,共讨国贼。事成之后,奉天子还都,将军可封万户侯,世袭罔替。我只要北方诸州,以作根基,绝无染指西凉之意。”
为了表示诚意,姜小伍将曹操在许都的兵力部署、朝中动向等绝密情报,通过“风林火山”的渠道,源源不断地送给马腾。
马腾半信半疑,但姜小伍提供的情报屡屡应验,让他不得不信。更重要的是,姜小伍明确表示不要西凉,这让他放下了最大的戒心。
最终,马腾决定与姜小伍结盟。他留儿子马超守西凉,自己则带着马铁、马休等人,率军东进,与姜小伍会师。
当然,姜小伍早已布下后手。在马腾东进途中,他“无意中”泄露了马腾的行踪给郭汜的残部,导致马腾与郭汜军一场血战,实力大损。当疲惫不堪的马腾终于见到姜小伍时,他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姜小伍讨价还价的资格。
姜小伍热情地接待了马腾,尊其为“盟友”,却将其兵马收编,马腾父子则被“请”到了成都,名为“奉养”,实为人质。
西凉的马超得知父亲被“软禁”,勃然大怒,起兵为父报仇。但姜小伍早已派赵云、张飞驻守汉中,又联合了羌、氐等部落,稳稳地挡住了马超的兵锋。
数年后,马超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投降。姜小伍亲自为其松绑,归还其父亲和家眷,并委以重任,彻底收服了这匹西凉烈马。
至此,长江以北,西至凉州,东至大海,尽入姜小伍之手。他手下谋士如陈群、荀彧(被他从曹操阵营策反)、法正、田丰、沮授;猛将如关羽、张飞、赵云、张辽、高顺、魏延、马超。
他站在成都的城楼上,俯瞰着自己一手打下的庞大帝国。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靠“仁义”标签来吸引人心的刘备,他用最“缺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了比历史上刘备更伟大的霸业。
“葛青,”姜小伍淡淡地开口。
“在,主公!”葛青早已不是那个懵懂的体育生,而是一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传令下去,三军整备,准备南征。”
他的目光,越过秦岭,投向了长江以南的东吴。
“孙权,该轮到你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