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同五年,夏。
华帝姜小伍的銮驾,没有出现在繁华的建业街头,而是行驶在泥泞的田埂上。车轮碾过积水的洼地,溅起的泥点,沾染了明黄色的车帐。
随行的大臣们,个个面露难色。太傅张昭更是几次三番地劝谏:“陛下,千金之躯,不坐垂堂。这乡野之地,蚊虫滋生,暑气蒸腾,万一龙体有所不适,臣等万死不辞!”
姜小伍撩开车帘,看着外面被太阳晒得黝黑、却依旧在田间劳作的农夫,平静地说道:“太傅,朕若连田埂都走不稳,又如何坐稳这江山?帝国的基石,不在皇宫的琉璃瓦上,而在这些百姓的饭碗里。”
他走下銮驾,赤着脚,踩进了温热的稻田里。一位正在插秧的老农,看到皇帝竟亲自下田,吓得魂飞魄散,立刻就要跪下。
“老丈,不必多礼。”姜小伍扶住了他,指着田里的禾苗,关切地问道,“今年的收成,能比去年好些吗?官府的‘青苗贷’,可曾发到你们手上?”
老农结结巴巴地回答:“托……托陛下的福,今年的稻种,是‘格物院’培育的新种,产量高了些。只是……这天,说变就变。前些日还大旱,这几日又连着下雨,田里的水,时多时少,实在难伺候啊。”
姜小伍听着,眉头紧锁。
他知道,农业是国之根本,而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靠天吃饭,终究是看天脸色。他要做的,是让百姓,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 **第四十四章:黄金水道与百工之坊**
回到建业后,姜小伍立刻召集了“格物院”的负责人和工部尚书。
“朕要你们,做两件事。”姜小伍在地图上,从长江流域,一直划到淮河、黄河流域,“第一,以举国之力,修建‘黄金水道’。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运河,而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网络。主干道要能通航漕运,支流要能灌溉农田。沿途要修建水闸、水库,旱时能放水,涝时能蓄水。朕要让这片土地,再无旱涝之忧!”
这是一个比前朝大运河更加宏伟的工程。工部尚书面露难色:“陛下,如此浩大的工程,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估量啊!”
“钱,朕来想办法。”姜小伍转向户部尚书,“朕决定,发行‘大华水利债券’。让天下的富商,都能投资这个工程。工程建成后,漕运的税收,一部分,用来偿还本息。这不仅是为国家办事,也是让他们自己赚钱。”
“至于人力,”姜小伍的目光,变得锐利,“凡是参与修建水利的民夫,除了正常的工钱外,每家每户,还可按劳分配‘水权’。以后用这水利网络灌溉田地,可以享受官府的折扣。朕要让百姓知道,他们不是在为朕修河,而是在为自己的子孙后代,修一条幸福渠!”
这个“以工代赈”和“利益共享”的政策,瞬间解决了最大的难题。百姓们听说修河能赚钱,还能分到“水权”,纷纷踊跃报名。
“第二件事,”姜小伍继续说道,“朕要成立‘百工之坊’。”
“百工之坊?”
“不错。”姜小伍解释道,“朕要鼓励百姓创业。无论是铁匠、木匠、织工,还是厨子、郎中,只要有手艺,都可以向‘百工之坊’申请贷款和技术支持。坊里,会集中‘格物院’的最新技术,比如新的冶铁法、新的纺织机、新的水利工具,免费教给他们。”
“朕还要降低门槛,让手艺人可以自己开设作坊,成立商会。他们的产品,官府不但不收重税,还会帮助他们,通过‘黄金水道’,卖到全国各地!”
这个政策,更是石破天惊。在重农抑商的时代,姜小伍竟然要大力扶持商业和手工业!
“陛下,这……这恐怕会动摇国本啊!有大臣会反对的。”张昭忧心忡忡。
姜小伍笑了:“太傅,国本是什么?国本不是一成不变的祖制,而是百姓的富足和国家的强盛。农业是根,商业和手工业,就是枝叶。根深才能叶茂,叶茂也能反哺于根。一个只有根,没有枝叶的树,是活不长的!”
他力排众议,强行推行了这两项政策。
一时间,整个大华王朝,变成了一片巨大的工地。无数百姓,投身到了修建水利的洪流中。而“百工之坊”的门口,更是挤满了前来学习和申请贷款的手艺人。
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民创业的时代,来临了。
### **第四十五章:传承的火种,未来的希望**
大同十年,秋。
姜小伍再次微服出巡。他看到的,已经和五年前,完全不同。
曾经的泥泞田埂,变成了宽阔的石板路。道路两旁,是纵横交错的沟渠,清澈的河水,在田间静静地流淌。曾经面黄肌瘦的农夫,如今个个红光满面。
一个年轻人,正驾驶着一台由水力驱动的“龙骨水车”,轻松地将河里的水,抽到高处的梯田里。他看到姜小伍,热情地打招呼:“老丈,您看这‘水龙’,可是‘百工之坊’的新玩意儿?省力多了!”
姜小伍笑着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欣慰。
他走进一个镇子。镇上,不再是零星的几家小店铺,而是各种作坊林立。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织布坊里,新式的纺织机,飞速运转;甚至还有一家小小的“农具作坊”,老板正在向农民们,推销他改良的曲辕犁。
这些作坊的老板,很多都是几年前,还在为生计发愁的普通手艺人。如今,他们却成了带动一方经济的“小老板”。
然而,姜小伍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他走进一家铁匠铺,看到老师傅正在打铁,他的手艺,炉火纯青。但他的儿子,却在一旁,有气无力地拉着风箱,脸上写满了不耐烦。
“孩子,好好学。这手艺,是咱们的饭碗。”老师傅说道。
“学这个有什么用?又累又脏,还不如去考个秀才,当官呢!”儿子抱怨道。
老师傅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无奈。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姜小伍。
他意识到,他给了百姓创业的机会,给了他们致富的工具,但他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传承。
技术,如果不能传承下去,那它终究会失传。一个国家,如果所有的年轻人都只想当官,而不想当工匠,那这个国家的根基,就会动摇。
回到宫中,姜小伍彻夜未眠。第二天,他颁布了一道,足以改变整个帝国未来的法令——《大华百工传承法》。
法令规定:
一、设立“皇家技艺学院”,隶属于“格物院”。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有天赋的少年,免费学习各种技艺。学院不仅教技术,还教算学、物理、绘图等基础学科。
二、凡在“皇家技艺学院”毕业的学生,授予“技士”头衔,享受与秀才同等的待遇。成绩优异者,可进入“格物院”成为研究员,或被派往各地,担任“百工之坊”的技术指导。
三、凡是有独家绝技的工匠,可以向国家申报“传承专利”。国家会保护其技术,并给予奖励。同时,工匠必须收徒,每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徒弟,国家都会给予丰厚的补贴。
这道法令,彻底颠覆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
“技士”头衔的出现,让当工匠,变成了一件光荣而有前途的事情。无数寒门子弟,看到了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传承专利”和“收徒补贴”,更是让老一辈的工匠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毕生绝学,传授给下一代。
大同十五年,姜小伍站在“皇家技艺学院”的毕业典礼上,看着下面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年轻脸庞,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这些年轻人,就是帝国的未来。他们手中的锤子、刻刀、画笔,将会把这个国家,带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科技与文明的巅峰。
他看着远方,那片由他亲手浇灌的、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他或许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皇帝,但他相信,他给了这个国家,最宝贵的东西——希望,和创造未来的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