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用剑指向另外三人,苗范田三人顿时面露喜色,张口痛饮道血。
风中子怒喝道:“尔等妖孽!老夫纵化作厉鬼也要将你们拖入地狱!”
曹阳拉着胖子悄然退至石门外。胖子兴奋道:“李自成这身铠甲可是价值连城!曹阳,你说怎么干?咱们这就动手!”
曹阳沉声道:“他们全都聚在此处,插翅难逃。我仔细探查过,内里墓室虽有几间侧室,但别无出口,这石门是唯一通道。我们只需守株待兔,便可一网打尽。”
胖子激动道:“一网打尽?可这儿有数千尸怪,怕是不好对付啊。”
曹阳笑道:“这些粽子聚在一起,简直是自寻死路。我这儿还剩几十颗**,全扔进去会是什么景象。”
胖子乐呵呵地说:“那它们还不得狼狈逃窜?几十颗**下去,啧啧,画面太美不敢想。不过万一惹毛了它们,全都冲出来怎么办?”
曹阳答道:“我们在石门前点起**,用大火封住门口,粽子怎么可能往这边跑?就算真有不要命的过来,咱们守在这儿,正好一刀一个。”
胖子连声叫好:“行行行,就这么干!”
两人立刻动手,呼呼地把**丢了进去,**落地后冒出滚滚白烟。
起初**气味还不浓,里面的粽子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有的甚至挥刀去砍。可破刀根本没用,就算砍坏了**,只会让气体更快散发,倒霉的还是它们自己。
几十颗**接连炸开,白烟弥漫,里面的粽子顿时受不了了,纷纷惨叫。尽管李自成和三位家将大声呵斥,但实力较弱的粽子根本抵挡不住。
有的倒在地上打滚,有的慌不择路,互相冲撞踩踏,死伤无数。
有些痛苦难忍,干脆举刀自尽;不敢自尽的,就发疯似的攻击同伴。
将领粽子起初还能保持清醒,后来自己也撑不住了,纷纷找路逃命,可墓室里早已乱成一团,无路可逃。
终于有粽子想起石门,拼命朝这边冲来。
曹阳和胖子早已准备好**,点起大火封住门口。粽子们被火焰逼得哇哇乱叫,只能后退。
少数粽子硬着头皮冲过火海,浑身着火,痛苦不堪,被守在门口的曹阳和胖子轻松解决。
胖子兴奋地喊道:“太棒了!这下估计没几个活口了。”
但**的气味越来越浓,早已飘到石门外。几人赶紧戴上防毒面具,只听门内惨叫不绝。不到半小时,动静渐渐平息,最终一片死寂。
曹阳召来雨云扑灭火焰,又用风吹散**气味。
等到能看清门内情况,只见一片惨状:粽子们肢体残缺,几乎没有一具全尸。
还有些没断气的,几人上前补刀,彻底了结。
胖子忽然说:“少了几个,李自成和三大家将不见了。”
曹阳道:“你先去别的小墓室看看,我去找风中子,这家伙身上肯定有好东西。”
曹阳找到几具老道士的**,大多已被烧成黑炭。
但其中一具格外特别,曹阳一看便认出是风中子。不愧是茅山掌门,竟有些手段,不知用了什么神通护住了心脉。
曹阳猛然惊醒——这不正是茅山派苦苦追寻的集神咒吗?
没想到真正的集神咒就刻在掌门的玄铁令上,而整个茅山派上下却无人知晓。
这掌门玄铁令,可是茅山派的至高宝物。
风中子胆子再大,也不敢把玄铁令放到烈火上去烤。
就算烈火根本烧不坏玄铁令,他依然不敢这么做——这是大不敬。
曹阳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符印,集神咒的奥妙逐渐在他心中展开。
原来集神咒竟有如此威力,与他先前获得的自然之力完美融合。
阴阳自然,神威浩荡。
很快,曹阳便领悟了玄铁令上集神咒的真谛。
胖子突然大喊:“曹阳,快来!李自成和三大战将都躲进这间墓室了!”
他站在一扇仿制的小青铜门前。
看来李自成也曾试图探寻青铜门后的秘密,只是没有成功。
若他真能 ** 青铜门的奥秘,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曹阳下令:“阿宁,破门。”
阿宁双手按上铜门,一股强劲气势爆发而出。
铜门承受不住这股力量,轰然被撞开。
霎时间金光四射,墓室内珍宝堆积,金碧辉煌。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只顾抢夺民女、搜刮财宝,未做一件有益之事。
历史教科书将他塑造成英雄,实在可笑。
若非他这般败类,外敌也不会入关,使我中华饱受数百年欺辱。
李自成,实为暴君之流。
胖子怒喝:“李自成,你这败类!今日胖爷就收了你!你作恶多端,我跟你拼了!”
李自成躲在最后,三名将领迎面袭来。
胖子挥刀猛劈,力大无比,仿佛被满室珍宝激发了无穷力量。
他一刀正中田悯农面门,使其当场破相。
阿宁随即出手,雷霆万钧,三两下便将苗范田三人击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
胖子紧跟而上,一刀一个,斩落三人首级。
只剩下李自成惶恐不安。
他猛地摘下自己的头,朝众人一晃,企图吓退他们。
但几人丝毫不为所动。
曹阳口诵集神咒,神威迸发,轰向李自成。
李自成毫无招架之力,被重重击倒在地,头颅滚落,被胖子一脚踢开。
他的身体急着去追头,曹阳却已打出解尸手,以破僵真气死死扣住他。
李自成拼命挣扎,却无法挣脱。
“叮,恭喜宿主,摸尸成功,是否开奖?”
“开。”
姓名:李自成
变异:飞头尸
时期:明末
四座大墓风云变幻,最终合而为一,轰然炸开。
一道神光落入曹阳体内。
这次开奖并未得到实物,而是一条信息。
这则信息竟与明朝最神秘的建文帝葬处有关。
建文帝朱允墒,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已故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原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后因朱标早逝,便改立长孙朱允晌为皇太孙,命其在自己百年后继承帝位。然而,这样的安排引起了一个人的强烈不满——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年随父征战,为明朝安定四方立下不少功劳。洪武三年,他被封为燕王,统领重兵驻守北平,防御蒙古骑兵。
朱棣在朱元璋诸子中才华最为出众,且胸怀大志。起初他对父皇立长兄朱标为太子并无异议,但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却立了性格懦弱的皇长孙朱允晌为储君,这令朱棣极为不满。他多次在朱元璋面前指称朱允晌能力平庸、不堪治国之任。朱元璋虽也明白四子朱棣的才能远胜长孙,但为了维护长子继承制度,仍坚决支持朱允晌继位。
一次,朱元璋命朱允晌在诸王及大臣面前对诗,上联为“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晌思索许久,对出“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对仗尚可,但意境平庸,朱元璋听后颇为不悦。此时,燕王朱棣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语句间尽显 ** 气魄,令在场众人震惊,朱元璋亦连连称赞,但心中对皇太孙未来的统治更添忧虑。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去世,依其遗诏,二十一岁的皇孙朱允晌登基,年号建文,即后世所称的建文帝。据传,朱元璋临终前曾交予贴身太监一个密匣,嘱咐若皇太孙一生顺遂则不必打开,若遇危难方可启匣。此传说真伪难辨,却为建文帝的下落蒙上更多神秘色彩。
朱元璋在位时,为巩固朱氏天下,将子孙分封至全国要地为藩王,各拥重兵。朱元璋在世时,诸王尚安分守己;待其去世,他们便不把懦弱的建文帝放在眼里,日益跋扈,不听从朝廷号令。为消除藩王对皇权的威胁,建文帝采纳齐泰、方孝孺等人建议,推行削藩政策。他先软禁周王朱肃并废为庶人,随后又处置了岷王朱便、湘王朱柏,继而囚禁齐王朱博、代王朱桂等人。
建文帝的削藩举措激起了诸王的不满,尤其使手握重兵、早有野心的燕王朱棣更为怨愤。
燕王朱棣早有起兵夺位之心,只是缺乏合适的借口。建文帝削藩之举引发各地藩王不满,对朱棣而言正是良机。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实则起兵反叛。建文帝慌忙调兵勤王,但因削藩得罪众多藩王,各地纷纷倒向燕王。建文帝麾下多文臣,缺乏将才,齐泰、方孝孺等心腹虽饱读诗书却无济于事。燕军势如破竹,直逼南京城。建文帝见败局已定,下令焚宫。朱棣入宫后未见建文帝,太监称建文帝已投火自尽,并指认一具焦尸为建文帝。朱棣佯装悲痛,以天子礼安葬,但正史未见建文帝陵寝记载,后世 ** 亦曾言建文无陵。
然而那具焦尸并非建文本人,他早已易容出逃。从此民间流传诸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建文帝下落成为明初三大疑案之一,其最终去向成谜。曹家始终未能寻得建文帝真正安葬之地,不料在李自成的记忆中发现线索。建文帝下落还关联着重大事件。曹阳将墓中金银财宝尽数收入乾坤袋,又将所有僵尸收纳,此行收获颇丰。寻找建文帝陵墓还需与老头子商议。老头子前往帝都,不知是否已救出皇孙。
曹阳离墓已有些时日,此刻只想早日离开。关于彩云的秘密,且待出墓后再议。
返回杭州时,彩云并未同行,独自留在莽山。她坚持作为古瑶族最后传人,若离开则意味着古瑶族真正消亡。胖子费尽口舌也未能说服她。刚下飞机,胖子便懊悔不已,决定回去陪伴彩云,担心她独居深山会发生意外。曹阳点头应允,明白胖子对彩云的情意,也知山中生活艰难。他提醒胖子莫要轻信眼见之事,暗示彩云身上另有隐情。此时胖子情根深种,未必能听进劝告。胖子让曹阳代向老爷子问好,声称待带回彩云后必登门请老爷子主婚。
胖子刚下飞机,正好有去莽山的航班,便直接转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