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女儿的抉择
团队按照林夏的部署,在舆论的惊涛骇浪中艰难地维持着航向。苏哲准备好的声明引而不发,陈舟联络的第三方声音开始零星出现,试图在喧嚣中注入一丝理性。然而,在情绪主导的舆论场中,这些声音如同投入沸水的冰块,瞬间便被蒸发、淹没。攻击的浪潮并未停歇,反而因为官方和团队的“沉默”,被解读为“心虚”和“傲慢”,引发了更猛烈的声讨。
就在团队承受着巨大压力,几乎快要按捺不住发布声明的冲动时,转机以一种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方式,骤然降临。
一个注册不久、名为“静水深流”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一篇长文。文章没有艾特任何人,标题简单直接:《我是李静,关于张建国寻亲事件的回应》。
文章的开头,平静得令人窒息:
“我叫李静,曾用名张莉。我就是张建国先生正在寻找的女儿。”
“关于‘山河档案馆’拒绝协助他寻找我一事,我在此声明,这是我本人的意愿,并通过私人渠道向他们明确表达过。我感谢他们顶住压力,尊重并保护了我的选择。”
紧接着,文章的语气依旧克制,但字里行间开始渗出深入骨髓的寒意与痛苦:
“张建国先生在公开信中提到‘年轻时的过错’,说得如此轻描淡写。那么,请允许我,用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来为诸位描述一下,这‘过错’具体是什么。”
她没有宣泄情绪,只是用白描般的笔触,列举了一件件具体的事例:酒瓶砸在母亲额头绽开的血花;深夜被从床上拖起来殴打时,身体撞在家具上的闷响;跪在碎玻璃上求他停手时,膝盖钻心的疼痛;还有那些无休止的辱骂、恐吓,以及母亲最终带着她逃离时,头也不回的决绝……
“那不是‘过错’,那是长达十余年的、持续的家庭暴力。那不是‘争吵’,那是单方面的施虐。他毁了我的母亲,也几乎毁了我。我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靠着母亲的爱和自己的力量,才一点点从那片废墟里爬出来,勉强建立起正常的生活。我结婚,生子,努力让自己活得像个‘人’,而不是一个惊弓之鸟。”
“如今,我生活平静,家庭和睦。我的孩子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他永远不会理解他外公曾经带来的那种恐惧。这就是我拼尽全力守护的世界。”
“现在,张建国先生老了,孤独了,想起他还有一个女儿了。他忏悔了?或许吧。但我没有义务,也必须没有义务,去用我好不容易愈合的伤口,去验证他忏悔的真伪,去抚慰他晚年的孤独。”
“我的沉默,不代表遗忘,而是我选择的生存方式。我的拒绝,不是绝情,是我对自己和家人的最后保护。”
“请停止对我,以及对‘山河档案馆’的伤害。他们做的,是真正尊重和保护受害者的、正确且艰难的决定。请不要让你们的‘善意’,成为压垮另一个受害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恳求大家,还我清净。也请张建国先生,放过我,如同当年我们逃离时,你并未阻拦一样。”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
没有激烈的控诉,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只有一种历经磨难后的疲惫与斩钉截铁的决绝。这份冷静,比任何情绪的宣泄都更具穿透力。
这篇文章,像一块巨大的寒冰,瞬间砸入了沸腾的舆论油锅。
之前那些叫嚷着“血浓于水”、“给个机会”的声音,仿佛被掐住了脖子,骤然失声。大量原本中立或被情绪裹挟的网友,在阅读完这篇自述后,陷入了巨大的震惊与反思。
“我的天……这根本不是‘过错’,这是犯罪!”
“我无法想象她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们之前都在说什么蠢话!”
“支持李静!拒绝道德绑架!受害者没有义务原谅!”
“山河档案馆顶着这么大的压力保护她,太不容易了!”
“对不起,我之前骂错了……”
舆论的风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了逆转。#支持李静#、#拒绝暴力道德绑架#、#向山河档案馆道歉# 等新话题迅速取代了之前的负面热搜。之前那些带节奏的营销号,要么悄悄删帖,要么被愤怒的网友用李静的文章刷屏谴责。
团队的工作室里,陈舟看着屏幕上迅速翻转的评论区,长长地、仿佛要将所有浊气都吐出来般,吁了一口气。苏哲紧绷的肩膀也终于放松下来,他看向林夏,眼中带着敬佩:“你预见到了?”
林夏缓缓摇头,她的脸色依旧有些苍白。她能感觉到,在李静的文章发布那一刻,档案馆内那片属于李静的、原本如同冻土般的记忆区域,传来一种如释重负的轻微震颤,仿佛积压多年的冰雪,终于迎来了消融的阳光。但同时,她也感受到一股更深沉的悲哀——一个受害者,最终需要以如此决绝的方式,自揭伤疤,才能换取本该就属于她的宁静。
“我没有预见到具体的形式,”林夏轻声说,“但我相信,沉默的受害者,并非没有声音。只是她们的声音,需要被以正确的方式听见。”
就在这时,林夏的手机再次收到神秘号码的信息,这次只有三个字:
“棋差一着。”
林夏眼神一凛。果然,这背后有推手。对方恐怕也没料到李静会以如此直接、有力的方式打破僵局,让他们的舆论攻势功亏一篑。
然而,还没等团队完全从这场舆论风暴的余波中缓过神来,苏哲的工作邮箱收到了一封来自“寰宇科技”法务部的正式邮件。邮件语气客气而疏离,表示鉴于近期一系列围绕“山河档案馆”的“争议事件”可能对其品牌形象造成潜在影响,经集团评估,决定“暂停”之前提及的、一切形式的“合作探讨”,并“祝愿山河档案馆未来发展顺利”。
这封邮件,像一个优雅的退场 gesture,将之前的狙击、抹黑、数据投毒,轻描淡写地归结为“争议事件”,然后迅速切割,仿佛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资本的獠牙暂时收起,但谁都知道,他们只是退回了阴影之中,等待着下一次机会。
“他们撤退了?”陈舟有些不确定地问。
“不,”林夏看着那封邮件,目光锐利,“他们只是发现,舆论这把刀,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听话。他们在重新评估,寻找我们新的弱点。”
女儿的抉择,为他们赢得了一场关键战役的胜利。但战争,远未结束。经此一役,“山河档案馆”的伦理边界被血与泪清晰地刻画出来,而他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守护这份初心,需要何等的坚韧与智慧。
第16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