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父亲的请求
试点资格带来的光环尚未完全适应,一个烫手的山芋便径直抛了过来,精准地落在了“寻亲灯塔”项目的入口处。
提交请求的,是一位名叫张建国的六十岁男子。他的寻亲信息写得异常简略,只提及寻找二十多年前因“家庭变故”被迫分离的独生女张莉(化名),附上了一张极其模糊的童年照片和女儿可能所在的城市范围。没有煽情,没有细节,却透着一股近乎偏执的坚持。
按照标准流程,陈舟开始利用档案馆的数据进行初步检索和关联。然而,随着信息的逐渐浮现,他的脸色变得越来越凝重。
“情况……有点复杂。”陈舟将初步整理出的资料投射到屏幕上,“张莉,现用名可能为李静,目前在某二线城市工作生活,状态稳定。但是……”
他顿了顿,调出了几份关联到的、来自不同时期的零散记忆碎片和公开报道片段。那是关于张建国年轻时酗酒、脾气暴躁,以及多次对妻女实施家庭暴力的邻居证言和零星记录。一份泛黄的街道调解记录上,清晰地写着“张建国酒后殴打妻子致其轻伤,女方携女返回娘家”。还有几段来自档案馆内、属于不同匿名个体的记忆片段,提到了“小时候隔壁经常传来哭喊和打砸声”、“那个张叔叔喝醉了很可怕”。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张建国所谓的“家庭变故”,是一场持续多年的家庭暴力,而女儿张莉,是这场暴力的直接受害者和见证者。
“这个案子……我们不能接。”苏哲几乎立刻做出了判断,语气斩钉截铁,“根据我们刚刚完善的《运营手册》和伦理流程,在存在明确历史伤害,且可能对寻亲对象造成二次创伤的情况下,应当不予协助。更何况我们现在是试点单位,处理这种涉及加害者与受害者关系的敏感案例,风险极高!”
陈舟却显得有些犹豫:“从法律和伦理上,苏哲说的没错。但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张建国也是那个时代某种家庭悲剧的缩影。他如今年老孤身,寻找女儿,是否也包含着忏悔的可能?我们是否应该提供一个沟通的渠道,而不是直接切断?”
“忏悔?”苏哲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用什么来保证?用他几十年前的暴力行为吗?我们的首要原则是‘不伤害’。在无法确定李静(张莉)意愿,且存在明确伤害历史的前提下,贸然介入,就是对她的极大不尊重和潜在伤害!我们不能为了一个可能的‘忏悔’,去冒险揭开另一个人的旧伤疤!”
两人的争论,聚焦了团队内部一直存在的伦理张力——是偏向于弥补遗憾、促成和解的“情感驱动”,还是更注重风险评估、保护弱者的“底线思维”。
一直沉默的林夏,感受着档案馆内关于此事的微妙波动。与张建国那份执着却带着浑浊气息的寻找意愿不同,关于李静(张莉)的数据碎片,呈现出一种刻意维持的平静,像是一片被精心覆盖、不愿触碰的冻土。她能隐隐感觉到那冻土之下,被封存的恐惧与伤痛。
“我们不能代替李静做选择。”林夏终于开口,声音清晰而冷静,“但我们可以,也必须优先保护可能受到伤害的一方。苏哲,依据伦理流程,启动‘潜在伤害风险评估’。”
苏哲立刻操作,调出评估模板。历史暴力记录、受害者意愿未知、可能引发的心理创伤……一项项指标评估下来,风险等级被标记为“高”。
“根据流程,高风险案例,不予主动介入。”苏哲展示出评估结果。
“那……就这样直接拒绝张建国?”陈舟似乎有些不忍,“要不要至少告知他风险所在,或者引导他通过其他途径,比如心理咨询?”
“告知风险可以,但绝不能透露任何关于李静现状的信息,哪怕是最模糊的指向。”林夏强调,“这是我们不可逾越的红线。苏哲,起草一份正式回复,明确告知基于档案馆的伦理规范,无法为其提供寻亲协助,并建议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处理过往创伤。”
回复邮件由苏哲措辞严谨地发出。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几天后,张建国不知通过何种渠道,直接找到了档案馆对外公布的一个工作邮箱,发来了一封长长的、情绪激动的邮件。邮件里,他承认了自己过去的错误,用词恳切甚至卑微,诉说着年老的孤独与悔恨,苦苦哀求团队“给一个机会”,让他能当面向女儿道歉。
这封邮件,像一块石头,再次投入团队本已平静的心湖。
“他开始打感情牌了。”苏哲皱着眉头,“这种情绪化的诉求,更容易博取不明真相者的同情。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很可能被反咬一口,说我们冷漠无情,阻隔亲情。”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信息中转’?”陈舟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不直接提供李静的联系方式,而是将张建国的道歉意愿,通过一个绝对安全的第三方渠道,匿名传递给李静,由她来决定是否回应。这样,我们既没有越界,也给了双方一个可能性。”
“这个方案风险依然存在!”苏哲立刻反对,“谁能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李静的身份不会泄露?谁能保证张建国的‘忏悔’是持续且真实的?如果李静根本不想被打扰,我们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骚扰!我们必须坚持底线!”
林夏看着争论的两人,又看了看屏幕上那封充满了痛苦与哀求的邮件。她能理解陈舟的人文关怀,也更明白苏哲所坚持的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但她的直觉,以及档案馆对李静那边那片“冻土”的感知,让她倾向于更谨慎的态度。
“陈舟的方案,初衷是好的,但苏哲指出的风险确实存在。”林夏最终裁定,“我们目前对张建国的了解,仅限于他单方面的陈述和过去的不良记录。在缺乏对其真实状况和持续意愿独立评估的情况下,不能冒险采用任何可能将李静置于风险中的方案。”
她看向苏哲:“回复他,档案馆的伦理决议是基于独立的风险评估流程,旨在保护所有相关方的权益,维持原决定。同时,将此案例详细记录在案,包括他的后续邮件内容,作为我们伦理决策的参考。”
决议已下,但一股压抑的气氛笼罩着团队。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所谓的“守护”,并非总是充满温情的重逢,有时也意味着必须做出冷酷的、基于理性和规则的选择,承受来自“求助者”的不解甚至怨恨。
“寻亲灯塔”,不仅能照亮团圆的温暖,也会映照出人性中复杂的阴影与难以弥合的裂痕。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张建国在收到第二次拒绝后,那双原本充满哀求的眼睛里,正逐渐燃起一丝偏执的火焰。他拿起另一个手机,开始在一个匿名的网络论坛上,敲打下充满控诉的文字……
第16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