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都护府外的商队营地,晨光刚漫过驼队的帐篷,沈砚秋便将圆空、玄清与商队核心成员召集到帐篷内。帐篷中央的木桌上,摊开着一张泛黄的羊皮纸,旁边摆放着笔墨与朱砂印泥——这是即将拟定的《商僧同行盟约》,需明确双方权责,为接下来的万里西行立下规矩。
沈砚秋指尖轻叩桌面,目光扫过众人:“昨日诸位已达成同行共识,今日立此盟约,既是约束,也是保障。商队要走的路,是风沙与刀光铺就的丝路;僧团要做的事,是跨越语言与信仰的传播。若权责不清,恐难同心同行。”
圆空双手合十,先开口道:“贫僧代表佛僧团,愿以三事为诺:一不违商队行程,每日扎营后方才礼佛诵经;二不添额外负担,经卷搬运、饮食起居皆由弟子自行打理;三愿尽己所能,遇西域佛寺或信众,为商队疏通关系,争取通行便利。”
玄清接着补充,声音沉稳:“贫道与道众亦有三诺:一助商队养生,每日传授半个时辰清心诀,缓解伙计劳顿;二护经卷安全,道众中三人精通扎营避沙之术,可协助加固经卷帐篷;三解途中疑难,若遇戈壁迷途、草药辨识之事,贫道定当尽力。”
顾长风坐在角落,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环首刀的刀柄,突然开口:“盟约需加一条——遇劫匪或部落冲突时,僧团需听从商队调度,退至安全区域,不得擅自出头。商队护卫的职责是保所有人安全,而非为无谓的争执买单。”
这话一出,佛僧团中一名年轻弟子顿时面露不悦:“施主此言差矣!我佛慈悲,若见生灵涂炭,岂能坐视不理?”
“你能如何?”顾长风抬眼,目光锐利如刀,“用经文挡刀,还是用念珠退敌?去年敦煌商队遇马贼,便是因随行僧人试图劝和,反倒让马贼摸清了护卫虚实,多伤了三人。”
年轻弟子还想争辩,被圆空抬手制止:“顾护卫所言有理。我等西行,首重安全,若自身难保,何谈传播教义?此条,贫僧应允。”玄清也点头附和:“保命方能成事,贫道无异议。”
温景然适时将早已拟好的盟约草稿推到众人面前,上面已用墨笔写好十条条款,除了双方刚才提及的内容,还包括水粮分配、帐篷安置、经卷保管责任等细节。“诸位请看,”他指着其中一条,“经卷由僧团自行保管,但商队会提供防潮油布与特制木箱;每日水粮按人头配给,僧团与商队伙计标准一致,不搞特殊。”
沈砚秋接过草稿,逐字逐句核对:“再加一条——若因僧团违反盟约导致商队延误或受损,需以经卷暂抵赔偿;若商队未履行保障之责,导致经卷损毁或僧众受伤,商队需赔偿同等价值的财物。”
圆空与玄清对视一眼,皆无异议。玄清道:“此条公平,可加。只是经卷乃无价之宝,若真有损毁,还望商队能协助寻回或修补。”
“自然。”沈砚秋点头,“商队虽以牟利为业,但亦知文化传承之重。经卷若遇险情,商队会优先协助护经,这一点,可写入盟约附则。”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众人围绕盟约细节反复商议,修改了三处表述:将“每日扎营后礼佛”明确为“日落之后、熄灯之前,不得超过一个时辰”;将“协助疏通关系”补充为“不干涉西域部落内政,仅以宗教交流为目的”;将“经卷赔偿”细化为“非不可抗因素导致的损毁,方需赔偿”。
待所有条款敲定,温景然研墨铺纸,用工整的楷书将最终版《商僧同行盟约》誊抄在羊皮纸上。沈砚秋、圆空、玄清分别拿起朱砂笔,在盟约末尾签下自己的名字,再盖上各自的印章——沈砚秋的“大乾通西域商队”印,圆空的“玄奘弟子圆空”印,玄清的“全真玄清”印。顾长风与温景然则作为见证人,也签下了名字。
盟约一式三份,沈砚秋、圆空、玄清各执一份,剩下的草稿则由温景然收进账房木箱,作为存档。
签完盟约,沈砚秋让人端来三碗奶茶,递给圆空与玄清:“此乃北庭特产的奶茶,能驱寒暖身,诸位尝尝。接下来几日,商队需采购足够的水粮与草料,僧团也可趁此机会,再补充些经卷保护用品。”
圆空接过奶茶,浅啜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驱散了清晨的凉意。他放下茶碗,从怀中取出一卷经卷:“沈掌东,此乃《金刚经》的孤本抄本,赠予商队,若遇佛教信众,或能派上用场。”
玄清也从布囊中取出一本《道德经》注本,递给顾长风:“顾护卫,此注本中有几章讲的是‘以柔克刚’之理,或许对护卫行事有启发。”
顾长风接过注本,随意翻了两页,虽对道家典籍不甚了解,却也郑重收好:“多谢道长。”
这时,帐篷外传来一阵喧哗,一名护卫匆匆进来禀报:“沈掌东,罗衣姑娘来了,说带来了经卷防潮用的桐油布。”
沈砚秋眼睛一亮:“快请她进来。”
片刻后,一名身着青色布衣的女子走进帐篷,手中抱着几匹油光发亮的布帛。她便是罗衣,北庭有名的织工,擅长制作防潮防腐的桐油布,昨日沈砚秋特意派人请她来协助僧团准备经卷保护用品。
“沈掌东,诸位师父。”罗衣将桐油布放在桌上,展开其中一匹,“这是用三层粗布浸过桐油制成的,防水性极好,用来包裹经卷,就算遇上下雨或风沙,也能护住里面的典籍。”
圆空上前,用手指轻轻抚摸桐油布,触感厚实且不渗油,眼中满是赞叹:“罗姑娘手艺精湛,有此布包裹经卷,贫僧便放心多了。不知这布需多少银两,贫僧这就让人去取。”
罗衣笑着摆手:“我与沈掌东是旧识,此次前来,一半是为生意,一半也是敬佩诸位师父西行传法的心意。价格按成本算,每匹只需五十文钱,且我还带了两名徒弟,可帮诸位师父将经卷一一包裹妥当。”
沈砚秋道:“罗衣的桐油布,商队也常用,质量绝对可靠。僧团若有需要,可多订几匹,沿途若有损耗,商队也能帮着补充。”
接下来的三日,商队与僧团各自忙碌。沈砚秋与温景然带着账房伙计,在北庭市集采购了足够三个月用的水粮、草料与药品,还特意多买了十顶防沙帐篷,以备不时之需。顾长风则带着护卫们检查驼队与武器,更换了几匹体力不支的骆驼,将环首刀与弓箭打磨锋利。
圆空与玄清则带着弟子,在罗衣的帮助下,用桐油布将百余卷经卷仔细包裹,再放入特制的木箱中,木箱缝隙处用棉絮塞紧,确保经卷不会在颠簸中受损。罗衣还教弟子们如何辨别桐油布的好坏,以及遇到风沙时如何快速加固经卷帐篷,弟子们学得认真,不时提出疑问,罗衣都一一耐心解答。
第三日傍晚,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商队营地内,驼队整齐排列,帐篷已拆卸打包,经卷木箱被牢牢绑在驼背上,罗衣与她的徒弟也完成了最后一批经卷包裹,准备告辞。
沈砚秋送罗衣至营地门口,递过一袋银两:“这是桐油布与人工的费用,多谢罗姑娘连日帮忙。”
罗衣接过银两,从中取出一部分还给沈砚秋:“沈掌东,这部分是我赠给僧团的,算是为西行传法尽一份力。若诸位师父沿途需要更多桐油布,可让商队伙计到于阗的‘罗记布坊’找我,我在那里开了分店。”
沈砚秋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那便多谢罗姑娘了。若有机会,商队定会到于阗拜访。”
送走罗衣,沈砚秋回到营地中央,见圆空与玄清正带着弟子们整理行囊,顾长风与温景然则在核对物资清单。夕阳西下,将营地染成金红色,远处传来驼铃的轻响,像是在催促着启程。
沈砚秋深吸一口气,高声道:“明日辰时,准时出发!愿我等此番西行,商路畅通,经卷安全,不负初心!”
众人齐声应和,声音在北庭的暮色中回荡,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也带着对盟约的坚守。他们知道,从明日起,商队与僧团便将成为丝路之上的同行者,用各自的方式,在万里风沙中,书写一段关于信任、合作与文化交流的传奇——而这份《商僧同行盟约》,便是这段传奇最坚实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