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灰烬与风
风暴退去的第二天,营地像一片被风吹过的废墟。烧焦的木桩、散落的绳索、被沙半掩的锅具,都在无声诉说着昨夜的混乱。信念之火早已熄灭,只剩下一圈黑色的灰烬。
“我们得重新开始。”顾长风将一根还带着余温的木柴捡起,又轻轻放下。
“从火开始。”沈砚秋看着那圈灰烬,语气平静,“火,是营地的心脏。”
二、取火的学问
释一行从行囊中取出一块干燥的桦树皮和一包细木屑,又从沙下挖出一块被掩埋的燧石。他将桦树皮撕成细丝,与木屑混合,做成一个蓬松的火绒球。
“火,要从最小的一点开始。”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先吹它,给它呼吸。火像人,需要耐心。”
他用燧石敲击出火星,火星落在火绒上,冒出一缕轻烟。释一行俯下身,轻轻吹气。烟越来越浓,终于,一点橘红的火苗跳了出来。
“成功了!”一名年轻队员忍不住欢呼。
“还早。”释一行微笑,“现在要喂它小树枝,等它强壮了,再给它打柴。”
三、火的秩序
火苗渐渐稳定,顾长风和几名队员在四周搭起一个简易的防风圈,用石块和沙土垒成一道矮墙。沈砚秋则将营地重新规划——火在中央,水袋在火的上风处,帐篷在火的下风处,形成一个有序的半圆。
“火有火的秩序,营地有营地的秩序。”她对众人说,“秩序,是我们在沙漠中生存的第二口气。”
队员们分工明确:有人收集干柴,有人整理水袋,有人修补帐篷,有人检查武器。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为这堆火、为这个营地注入新的生命力。
四、火与人心
傍晚时分,营地已焕然一新。防风圈稳固,火堆温暖,帐篷整齐,水袋排列有序。夕阳的余晖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一种久违的安宁。
“这不仅仅是一堆火。”顾长风看着跳动的火焰,轻声道,“这是我们的重生。”
“也是我们的约定。”沈砚秋补充,“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不再让它熄灭。”
五、火边的故事
夜幕降临,队员们围坐在火堆旁,分享着各自的经历。有人讲起家乡的集市,有人唱起童年的歌谣,也有人谈起这段旅程中最难忘的一刻。
“我最难忘的,是风暴中那只伸过来的手。”一名队员说,“我不知道是谁,但那只手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沈砚秋听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堆火不仅温暖了身体,更温暖了人心。
六、火的边界
夜深了,沈砚秋提醒大家在火堆周围挖一条浅浅的防火沟,又安排了夜间轮岗守火。
“火给我们温暖,也可能给我们灾难。”她说,“我们要尊重它,给它边界。”
顾长风点头:“就像我们尊重彼此,给彼此信任的边界。”
七、火与星
释一行抬头看着星空,对众人说:“今晚的星象很好,北极星清晰,天狼星明亮。火在地上,星在天上,它们都是我们的向导。”
“火,让我们在黑暗中不迷路。”沈砚秋说。
“星,让我们在广阔中不迷失。”顾长风补充。
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的光。
八、新的启程
第二天清晨,队伍再次出发。火堆被妥善熄灭,只留下一圈干净的灰烬和一块压在中央的石子——那是他们的“火种石”,象征着重生之火永不熄灭。
“走吧。”沈砚秋说。
“向龟兹。”顾长风点头。
在金色的沙海中,驼铃声清脆而坚定,像是在为他们的新旅程奏响序曲。沈砚秋知道,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但她也知道,只要他们心中有火,眼中有星,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