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长的手令,如同一道撕裂厚重乌云的闪电,瞬间改变了重庆的政治气候。那份经由杜月笙之手、承载着林闻溪孤注一掷勇气的万言书,此刻不再是烫手的山芋,而是成了最高意志的延伸。
召见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黄山官邸的书房内,委员长并未多言,只是用锐利的目光久久审视着垂手恭立的陈济棠和林闻溪,尤其是后者那带着疲惫却目光坚定的年轻面孔。
“你们送来的东西,我看了。”委员长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事情,比你们想的还要严重。外面的人,靠不住。”
他没有点名何敬之,但话语中的寒意让陈济棠不由得微微一颤。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委员长继续道,“成立那个委员会,是摆给外面看的。真正要做事的,不能指望那些扯皮的衙门。我要成立一个直接对军事委员会、对我负责的特别行动组。专门应对‘樱花计划’及其相关一切事宜。”
他的目光定格在林闻溪身上:“林闻溪,你提出预警,又有渭北的经验。这个组长,你来当。”
林闻溪心中巨震,连忙道:“委座,闻溪年轻资浅,恐难当此重任,且于协调各方……”
“不必推辞。”委员长打断他,“我看中的就是你敢想敢干,不按常理出牌!资历?现在不是讲资历的时候!给你权柄,给你资源,但要快,要结果!”他顿了顿,补充道,“陈部长会兼任副组长,替你坐镇部里,协调明面上的资源。但具体行动,由你全权负责,遇紧急情况,可持我的手令,先斩后奏!”
“先斩后奏” 四个字,重逾千钧。这意味着无限的信任,也意味着一旦失败,将承担无法想象的责任。
“是!闻溪必竭尽全力,万死不辞!”林闻溪挺直脊梁,沉声应命。他知道,自己已再无退路,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筹建工作立刻以最高优先级展开,但阻力无处不在。
委员长的手令虽如尚方宝剑,但执行终归要靠人。何敬之得知消息后(如此大事不可能完全瞒住),表面服从,暗中却更加忌惮和怨愤。他虽无法直接阻止,却利用其影响力,在人员抽调、物资调拨上设置软钉子。
林闻溪的应对策略极其清晰果断:
1. 核心团队,唯才是举,不论出身:
· 他首先力邀唐老先生作为首席医学顾问,负责中医药方案的总体把关。老先生虽年事已高,但闻此国难,毫不犹豫答应北上(或通过加密电台远程指导)。
· 他亲自去请那位曾质疑他、却也展现出科学精神和正直品格的年轻西医张医生。“我需要懂西医、敢质疑、求真务实的人。”他的真诚打动了对方,张医生毅然加入,负责微生物检测和技术协调。
· 通过陈济棠和私人关系,他从军队医疗系统、内迁大学中,“抢”来了几位在流行病学、细菌学、化学防护方面有真才实学却不得志的青年专家。
· 顾静昭自然成为内部协调和情报分析的核心,她心细如发,且拥有教会医院的网络。
· 他甚至通过丐帮关系,招募了几位身手不凡、熟悉三教九流、负责对外联络与特殊物资采购的“干事”。
2. 资源获取,另辟蹊径:
· 官方渠道缓慢,林闻溪便充分利用委员长“便宜行事”的授权。他通过杜月笙的渠道,直接从香港、缅甸等地采购急需的西药原料、实验器皿、防护装备。
· 大量中药材的储备,则绕过官方供应商,直接与信誉好的大药号甚至产地合作,由行动组直接派员监督质量。
· 李正雄的游击队,也接到密令,协助在敌后搜集相关情报和特殊物资。
3. 驻地与实验室:秘密与高效
· 行动组的总部没有设在卫生部大楼内,而是设在南岸一处相对隐蔽、由军委会提供的废弃兵营里。内有经过加固的临时实验室(用于初步处理危险样本)、通讯室、以及物资仓库。
· 安保由委员长直接指派的一支精干卫队负责,无关人员根本无法靠近。
短短数日,一个精简、高效、跨领域、且直接听命于最高层的“特别行动组”已初具雏形。它就像一柄被精心锻造的短剑,锋利、隐秘,直指“樱花计划”的心脏。
然而,林闻溪深知,这只是开始。何敬之的冷眼并未消失,只是变得更加隐蔽。组内成员背景各异,需要磨合。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精准定位并挫败“樱花计划”?佐藤的实验室在哪里?具体时间表是什么?投放方式还有哪些?
这些问题,依旧如同迷雾般笼罩在前方。
特别行动组这把利刃已然铸成,但何时出鞘,斩向何处,仍需等待最关键的情报,或者,主动去创造机会。
林闻溪站在新挂起的“军事委员会特别防疫行动组”的牌子前,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但眼中的火焰,也燃烧得前所未有的炽烈。
第二十七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