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小年。南昌城飘着细雪,江西医学堂的青瓦白墙覆了层薄白,宛如一幅水墨画。大礼堂内,暖意融融,首届中西医结合班毕业典礼正在举行。五载寒窗,这一刻,林闻溪和同学们终于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即将踏上临床实习的新征程。
典礼台上,陆九芝老先生和麦克莱恩博士并肩而立。二人今日都穿着正式的礼服——陆老是一袭深青绸袍,麦克莱恩是一身黑色西洋礼服,形成奇特的和谐。
\"诸生今日卒业,非为学之终,乃为医之始。\"陆老声音洪亮,在礼堂回荡,\"昔扁鹊云:'医者,仁术也'。尔等五年所习,中西兼修,更当以仁心为本,不以派别为界。\"
麦克莱恩博士用略带口音的中文接着说:\"在西方,医学生宣誓时承诺:'First, do no harm'(首先,不伤害)。今日你们带着双重医学智慧走向临床,望你们既尊重科学证据,也包容不同智慧。\"
典礼最隆重的环节是颁发实习聘书。今年与往届不同,毕业生可自主选择中西医不同科室实习。林闻溪接过聘书时,手心微微出汗——他被分到了江西医院新设立的\"中西医结合科\",这是全省首个此类试点科室。
台下,同学们低声议论:\"听说结合科就是个摆设,西医根本不把咱们当回事。\" \"总比纯中医科强,至少能用现代设备。\"
典礼结束后,同学们聚在回廊下互道珍重。周振邦选择了外科,摩拳擦掌:\"总算能真刀真枪地干了!\"顾静昭选了妇科,信心满满:\"《傅青主女科》足可应对多数病症。\"梁启远则直奔内科实验室:\"我要用科学方法验证中医理论。\"
林闻溪默默望着手中的聘书,心中五味杂陈。五年来学习的画面一幕幕浮现:初识显微镜的震撼,辨证论治的精妙,急救现场的争分夺秒,乡间义诊的艰辛...所有这些理论积累,终于要在临床实践中接受检验了。
雪渐渐大了,他信步走向藏书阁。在最后排书架间,他遇见正在整理医案的陆老。
\"心中忐忑?\"陆老头也不抬地问。 林闻溪如实相告:\"学生恐负师长期望。临床不比学堂,一念之差,关乎生死。\"
陆老放下医案,从抽屉取出一套泛黄的银针:\"此为先师所传'九针',今日赠你。记住:针不在锐,在心准;医不在巧,在心诚。\"
林闻溪郑重接过,发现针盒内还有一张短笺,上书:\"临证三思:一思病源,二思人体,三思医心。\"
次日清晨,林闻溪提前到江西医院报到。中西医结合科设在西院区最里侧,只有两间诊室,门牌簇新却略显冷清。护士长是个精明干练的中年女子,淡淡地说:\"林医师是吧?主任今日出诊,你先熟悉环境。\"
诊室内,中西合璧的布置令人称奇:诊桌上既有脉枕,也有叩诊锤;药柜里西药与中药饮片并列;墙上挂着经络图和解剖图。最引人注目的是病案格式——左侧记录西医检查数据,右侧记载中医四诊信息,下方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林闻溪正翻阅病案,忽听外面一阵骚动。护士急忙来喊:\"林医师,快!急诊转来个危重病人!\"
抢救床上,一位老者面色灰败,呼吸急促。急诊科医生快速交代:\"急性心衰,洋地黄效果不显,家属拒绝手术,只好转来你们科试试。\"
林闻溪深吸一口气,首次独立接诊就是如此危重病例。他稳住心神,先切脉:脉微欲绝,三五不调;观舌:舌紫苔腻;问诊:胸闷喘促,不能平卧。
\"此乃心阳虚衰,水气凌心之证。\"他迅速判断,\"当务之急,温阳利水。\"
但如何温阳利水?纯用中药恐缓不济急,单用西药又已效果不显。
刹那间,五年所学在脑中飞转。他想起秦若虚的实验数据:附子有强心作用,但需谨慎使用;想起麦克莱恩讲的血管活性药物原理;想起祖父用真武汤治疗心衰的医案...
\"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林闻溪果断下令,\"准备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滴,同时煎服真武汤加减。\"
护士面面相觑:\"参附注射液是中药制剂,从未与西药联用...\" \"按我说的做。\"林闻溪语气坚定,\"我全程负责。\"
治疗过程中,他寸步不离守候,时刻观察反应。两小时后,患者呼吸渐平稳,可半卧位。家属喜极而泣:\"多谢大夫!\"
但林闻溪不敢松懈,直至傍晚患者病情稳定,才发觉自己一天未进水米。
走出医院时,华灯初上。细雪又起,落在脸上清凉宜人。林闻溪漫步赣江畔,回想这一日的惊心动魄。临床深处,果然比想象中更加复杂艰难。
他在江边长椅上坐下,取出祖父所传银针。针尖在雪光中闪着寒芒,如同医者前路的微光。他知道,从学堂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步虽然迈得艰难,但方向已经明确。
远处传来悠长的钟声,似是医学院的下课铃,又似是迎接新阶段的号角。林闻溪收起银针,向着江对岸的灯火深深一揖:
\"医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夜中,年轻医者的身影坚定而清晰。五年的理论学习已成过去,真正的医学之路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融汇中西的道路,注定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
他将向着临床深处,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