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堂的西苑实验室里,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正在筹备。秦若虚设计的“针刺效应验证装置”已经就位——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脉搏记录器、皮肤温度计、甚至还有一台改装后的心音记录仪。
“今天我们将尝试测量针刺合谷穴对健康志愿者的生理影响。”秦若虚平静地宣布,仿佛这只是个寻常实验,而非可能撼动中医根基的探索。
林闻溪作为第一组志愿者,将手臂放在测量装置上。周振邦打趣道:“闻溪,若测得脉象无变化,岂不证明针灸只是心理作用?”
实验开始。秦若虚熟练地消毒、进针、行针。当银针刺入合谷穴时,林闻溪感到熟悉的酸胀感——“得气”了。
几乎同时,记录仪上的曲线开始变化:脉搏波幅增大,皮肤温度微升,甚至心音也有微妙改变。
“看!客观数据!”梁启远惊呼,“针刺确实产生了生理变化!”
但质疑声随即而来。顾静昭皱眉道:“此乃‘得气’,古已有载,何需仪器证明?且仪器所测,岂能尽述针道精微?”
更激烈的争论发生在重复实验时。当针刺非穴位点,这些变化明显减弱;当假针刺(看似刺入实则未刺)时,变化几乎消失。
麦克莱恩博士仔细观察后提出:“这可能与神经反射有关。合谷穴恰好是桡神经浅支分布区域。”
陆九芝老先生则拈须微笑:“经络虽无形,效应却可证。此实验妙在既不废古说,又开新境。”
就在双方争论不休时,一个急诊病例意外成为了最佳验证。一位呃逆(打嗝)不止的患者被送来,各种西药无效,痛苦不堪。
“针刺膈俞、内关可止呃逆。”林闻溪根据所学建议。 麦克莱恩点头:“但需先记录基线数据,针刺时持续监测。”
实验条件下,银针缓缓刺入。令人惊叹的是,针刺入不久,持续了十几小时的呃逆就开始减弱;留针二十分钟后,呃逆完全停止。监测数据显示,呼吸节律和膈肌电活动均恢复正常。
这个成功案例让最固执的反对者也不得不重新思考。更多的实验陆续展开: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蠕动的影响,针刺内关对心率变异性的调节...
结果逐渐清晰:针刺确实产生客观生理效应,且穴位特异性存在;但其机制既不完全符合神经解剖,也不完全符合传统经络理论。
期末的学术报告会上,林闻溪代表研究小组汇报成果:“...我们的实验表明,针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机制可能比传统认识更加复杂。或许经络是某种尚未被现代科学认识的功能系统,与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系统都有联系。”
这个“不完全结论”反而获得了中西医双方的认可。陆老赞许道:“实事求是,乃医者本分。”麦克莱恩也表示:“科学本就是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
夜晚,林闻溪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实验室中试银针,试的不仅是针灸之效,更是中医科学化之路。这条路漫长而艰难,但值得走下去。”
月光如水,洒在安静的医学堂。林闻溪知道,今天的研究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奥秘等待揭开。而他将以开放的心态,严谨的态度,继续这段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