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城南五公里处,初冬的薄雾笼罩着连绵的山丘。蔡锷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所前,手中的望远镜镜片上凝结了一层细密的水珠。他轻轻擦拭镜片,再次举目远眺。
\"老师,73标已经按计划绕到北门了。\"朱培德快步走来,军靴踏在潮湿的泥土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他摘下军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侦察兵最新报告,城内守军似乎还没发现我们的行动。”
蔡锷微微颔首,目光依旧锁定在远处贵阳城模糊的轮廓上。“培德,你看那城墙上的旗帜,还是大清的龙旗。”
朱培德顺着老师所指的方向望去,冷笑道:“沈瑜庆那老顽固,死到临头还不自知。”
指挥所内,炭火盆里的木炭发出轻微的爆裂声。墙上挂着的军事地图被红蓝铅笔标记得密密麻麻。蔡锷的手指在贵阳城防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停在城南的一处缺口。
\"这里,城墙年久失修,守备也最薄弱。\"蔡锷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但我不打算从这里强攻。”
朱培德疑惑地皱起眉头:“老师的意思是?”
\"军事上攻破贵阳易如反掌。\"蔡锷转身,深邃的目光直视朱培德,“难的是破城之后。张百麟的自学社在城内根基深厚,若处理不当,即便拿下城池,也会埋下长期动荡的隐患。”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昆明总督府内,唐启正伏案疾书。烛光摇曳,在他疲惫的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桌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教育报告,墨迹未干的《云南教育改革纲要》已经写到了第七页。
\"大人,夜已深了。\"侍卫轻声提醒,却被唐启挥手打断。
\"再等等。\"唐启揉了揉太阳穴,突然停下笔,眉头紧锁,“我总觉得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事。”
窗外,昆明的夜空繁星点点。唐启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远处的五华山轮廓,忽然一拍大腿:“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侍卫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大人想起什么了?”
\"李根源!\"唐启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云南讲武堂的总办李根源!快,备马,我要立刻去见他!”
夜色中,唐启策马穿过昆明寂静的街道。马蹄声在青石板路上回荡,惊起几只栖息的夜鸟。
他脑海中不断浮现关于李根源的记忆碎片——这位后来创办腾冲职业学校、大理学院,永昌高中的创始人,这位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人才的教育大佬。建国前的陆军讲武堂出的两位元帅,建国后,昆明学堂出的?杨振宁、李政道?。这些绝代天骄,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不提那些默默无闻的学子们,
而这位培养出无数英才的教育家,此刻正在讲武堂默默耕耘。
讲武堂的大门紧闭,唐启用力拍打门环。许久,一个睡眼惺忪的校工打开侧门,看清来人后顿时清醒:“总督大人!”
\"李总办可在?\"唐启急切地问。
“在…在的,总办大人习惯深夜批阅学员作业,此刻应该还在书房。”
李根源的书房灯火通明。当唐启推门而入时,这位四十出头的教育家正伏案批改学员的战术作业。听到动静,他抬起头,金丝眼镜后的双眼闪过一丝惊讶。
\"总督大人深夜造访,必有要事。\"李根源起身相迎,声音温和却透着坚定。
唐启直接开门见山:“李总办,我想请你出任云南教育总办,负责全省教育改革。”
李根源明显一怔,随即苦笑道:“大人抬爱了。讲武堂这一亩三分地尚且忙不过来,全省教育…”
\"正因为你在讲武堂的成绩,我才确信你是最佳人选。\"唐启打断他,从怀中掏出一叠文稿,“这是我拟定的教育改革纲要,但总觉得缺少灵魂人物来执行。”
李根源接过文稿,在灯下细细阅读。唐启注意到他修长的手指微微颤抖,镜片后的眼睛越来越亮。
\"全民教育…义务教育…夜校扫盲…少数民族教育\"李根源轻声念着,突然抬头,“大人当真要在云南推行这些?”
\"不仅推行,而且要快。\"唐启坚定地说,“教育不兴,革命成果终将付诸东流。我想请你兼任少数民族教育委员会总长,保护和传承各族文化。”
李根源沉默良久,书房里只有烛火轻微的噼啪声。最终,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总督大人可知,五年前我在日本留学时,曾立誓要以教育救国?”
唐启点头:“正因如此,我才来找你。”
\"好。\"李根源重新戴上眼镜,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答应你。但有个条件——教育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受军事开支挤占。”
\"我以人格担保。先给你一千万银元修建基础小学,后续每个月不少于50万银元\"唐启郑重承诺。(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开支也就10个银元不到)
贵阳城外,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蔡锷的指挥部里,军官们正在做最后的战前部署。
\"报告协统,73标已就位,随时可以封锁北门。\"传令兵快步进来报告。
朱培德搓了搓手:“老师,天快亮了,下令吧。”
蔡锷看了看怀表,凌晨四点三十分。他深吸一口气:“传令各部,按计划行动。记住,尽量避免与平民冲突,重点控制衙门、军械库和电报局。”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朱培德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老师,关于张百麟那些人…”
\"先礼后兵。\"蔡锷整理着军装领口,\"如果他们愿意合作,共治黔省;若执意对抗…\"他停顿了一下,“就按你说的,送去昆明让唐总督处理。”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贵阳城南门突然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但这并非进攻的信号——蔡锷早已安排内应在城内制造混乱。果然,守军被突如其来的\"内乱\"吸引了注意力,城南防线上出现了短暂的混乱。
\"就是现在!\"蔡锷一声令下,潜伏在城外的部队如潮水般涌向城墙缺口。
与此同时,昆明讲武堂的操场上,晨训的号角刚刚响起。唐启与李根源并肩站在校场高台上,看着学员们整齐列队。
\"李总办,不,现在该称你为李教育长了。\"唐启微笑道,“从今天开始,云南的教育事业就交给你了。”
李根源望着台下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声音有些哽咽:“唐总督放心,李某必当竭尽全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这一代人的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吗?”
唐启点点头,目光越过校场,望向更远的群山。他知道,此刻蔡锷的部队应该已经攻入贵阳城。军事胜利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是此刻站在他身边的这位教育家,以及千千万万即将走进教室的孩子们。
贵阳城内的战斗出乎意料的顺利。新军标统袁义保果然如历史记载般保持中立,巡防营的抵抗也很快瓦解。当蔡锷骑马进入巡抚衙门时,沈瑜庆已经带着几个亲信仓皇逃走。
\"报告协统,南、北门已被完全控制,城内主要据点都在我们手中。\"朱培德兴奋地报告,“张百麟派人来问,能否与您面谈。”
蔡锷摘下军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请他过来吧。记住,以礼相待。”
当日下午,贵阳城头的大清龙旗被降下,一面崭新的旗帜冉冉升起。几乎在同一时刻,昆明讲武堂的礼堂内,唐启和李根源共同揭开了\"云南教育总署\"的牌匾。
唐启看着远去的李根源,心里默默感叹,这位滇西抗战的元老,驻粤滇军总司令的一生都是为了救国。朱德元帅称其为“德馨盖世”的恩师,腾冲国殇墓园至今跪着的倭冢就是他散尽家财修建的。
历史在这一天悄然转向。枪炮声终将远去,而琅琅书声,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