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5日,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国防科技大学陆航教研室筹备处的办公桌上。
叶修坐在桌前,手中的钢笔在《陆军航空兵学科建设规划(草案)》的扉页上悬停着,笔尖的墨迹在“绝密”二字下方慢慢洇开,形成了一片淡淡的蓝晕。
窗外,长沙罕见的雪粒子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像是一群轻盈的小精灵,在寒冷的空气中舞动。
它们轻轻地敲打着铁皮档案柜,发出细碎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场冬日的交响曲。
办公桌上摆放着三台红色电话机,其中二号机突然响起,打破了室内的宁静。叶修迅速放下钢笔,伸手拿起听筒,电话那头传来总参陆航局刘局长的声音。
刘局长的声音有些急切,似乎还夹杂着一些电流杂音:“小叶,首批学员选拔标准军委催了三遍了,你们今天必须把它定下来!”
然而,刘局长的话音未落,一阵震耳欲聋的直升机轰鸣声骤然响起,如同一只巨大的钢铁巨兽在空中咆哮。
这突如其来的噪音淹没了刘局长的声音,让叶修不禁皱起了眉头。
叶修望向窗外,一架迷彩涂装的直-9正降落在操场临时起降点,旋翼掀起的狂风把\"热烈欢迎陆航预选班学员\"的横幅扯得猎猎作响。
叶修翻开标着\"1997年陆航飞行员素质调研\"的档案,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触目惊心的数据:
| 高中物理合格率 | 100% | 42% |
| 英语阅读能力 | cEt-4级 | 初中毕业水平 |
| 空间立体思维 | 优秀 | 67%不合格 |
| 抗眩晕测试 | 5分钟 | 平均2分17秒 |
\"咱们现在的飞行员,多数是从汽车兵里挑体格好的改行。\"
前来汇报的陆航某团张团长指着照片上正在用扳手调节仪表盘的士兵,\"去年有架直-5迫降,事后发现是飞行员看不懂法文警示标牌,误关了燃油阀。\"
叶修的钢笔在纸上划出深深痕迹。
他想起三天前在昌河厂看到的场景——工人们正往最新下线的直-11w驾驶舱里安装全数字化飞控面板,全是英文界面。
玻璃黑板前,叶修正用粉笔勾画着全新的人才培养架构:
[高考统招]→[4年本科(国防科大)]→[1年飞行训练(空军航大)]→[2年战术合成(陆航训练基地)]
↑并行课程↓
[航空理论][战场信息学][直升机工程][联合作战指挥]
\"这不是简单培养驾驶员,而是要打造'飞行工程师'。\"
叶修敲着黑板上\"理工融合\"四个大字,\"未来武装直升机的火控系统复杂度堪比歼击机,机械师必须读懂飞参数据流!\"
教务主任突然推门进来:\"叶主任,首批学员政审档案到了!\"
档案袋里装着38份沉甸甸的材料——这是从当年高考600分以上考生中特招的苗子,物理单科平均分达到89分(满分100)。
叶修的目光停留在编号的档案上:云南考生岩罕,傣族,高考总分623分,父亲是边防连队退役汽车兵。特长栏写着\"自制航模获省青少年科技竞赛二等奖\"。
深夜的资料室里,叶修正带人清点从各部队收集来的训练资料。
泛着霉味的《米-17维护速成手册》上还沾着油渍,扉页用钢笔写着\"1993年于莫斯科航展\";
某野战部队自编的《直升机应急维修30例》里,竟有用腰带临时固定操纵钢索的图解。
\"这些都要进博物馆了。\"叶修打开崭新的《武装直升机系统工程》样书,彩色插页上清晰标注着数据链接口标准。
他特意在\"学员能力矩阵\"章节加入实兵对抗数据:
> 传统模式:
侦察发现→语音报告→手工标图→火力分配≈15分钟
> 新型学员(模拟演练):
光电锁定→数据链共享→信息系统处理≈1分40秒
窗外传来引擎试车的轰鸣。
叶修知道,正在机库里改装的那架直-9G,将配备与教材完全一致的战术数据链终端——
教学装备与作战部队同步列装,这在我军教育史上是破天荒头一遭。
1999年1月7日的寒潮中,叶修站在空军航空大学某训练基地的塔台上。
跑道尽头,18岁的预选班学员徐海涛正进行首次带飞训练,他驾驶的教-8改型直升机在结冰跑道上剧烈震颤。
\"注意保持旋翼转速!\"教官的吼声通过无线电传来。
叶修看到仪表数据突然剧烈波动——学员在高度紧张下误触了结冰保护开关。
当晚的事故分析会上,叶修在《教学装备改进建议》中写下关键三条:
1. 驾驶舱人机界面必须增加防误触设计(参照民航标准)
2. 模拟器增加极端工况训练模块(结冰\/沙尘\/电磁干扰)
3. 建立飞行员生理数据监测系统(实时预警应激反应)
会议室突然断电,众人就着手电筒继续讨论。
摇曳的光影里,叶修注意到岩罕正用计算器验算旋翼除冰功率公式——
这个傣族少年桌上摊开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俄文原版《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的翻译稿。
1999年3月12日
春季开学的国防科大校园里,叶修望着第一批穿陆军航空兵制服的新生列队走过。
他们壁章上银色的螺旋桨徽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队伍中有五名学员已经能独立完成直-11的简单悬停操作。
办公桌上放着刚拟好的《2000-2005年陆航人才发展规划》,其中用红笔圈出的几行格外醒目:
> 2001年完成陆军航空兵学院筹建
> 2003年实现飞行学员全部本科化
> 2005年形成\"飞行-机务-指挥\"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窗外又传来引擎声,这次是两架进行编队训练的直-9w。叶修想起上周在训练基地看到的标语:
\"今日模拟器上的数据,就是明日战场上的血与火。\"他拿起桌角那枚从老直-5上拆下的锈蚀螺栓,轻轻放进新学员的教具箱——这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金属,即将托起新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