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万资金到账的那一天,张凯激动得像个孩子。
我们的“诚心二手车”公司,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在青石市落地生根了。
我们租下了市郊一个废弃的汽车修理厂,把它改造成了一个集检测、展示、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场地。光是装修和设备采购,就花掉了三十多万。
张凯利用他过去在汽车行业积累的人脉,迅速拉起了一支队伍。一个据说是青石市最有经验的二手车评估师老刘,两个精通网络营销的年轻人,再加上几个负责线下接待和行政的姑娘。公司像模像样地开张了。
开业那天,我们搞得很隆重。请了舞狮队,放了鞭炮,红色的地毯从门口一直铺到展厅。我看着“诚心二手车”那几个烫金的大字,心里充满了豪情壮志。
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躲在屏幕后面的投机者,而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一个正在改变世界的实干家。
初期的发展,也确实如我们预想的那样顺利。
张凯开发的那个小程序,界面简洁,功能实用,很快就吸引了第一批用户。我们主打的“268项专业检测,杜绝事故泡水车”的口号,精准地击中了市场上买卖双方最大的痛点。
尤其是我们承诺“买家卖家直接沟通,平台只收3%服务费”的模式,相比传统车贩子动辄10%以上的差价,简直是一股清流。
第一个月,我们就促成了十几台车的交易。虽然流水不高,利润也很微薄,但市场的积极反馈,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
张凯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带着团队跑业务、做推广、优化流程。他几乎是以公司为家,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
而我,也严格遵守着我的“投资人”角色。我每周会去公司开一次例会,听取张凯的汇报,审阅财务报表,从宏观战略上给他一些建议。
我把我从苏晚晴那里学来的商业模式分析、护城河理论,都用在了“诚心二手车”上。
我告诉张凯:“我们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诚信’这个品牌。所以,检测环节,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这是我们的生命线。”
“我们不要急于追求利润,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获取用户信任,扩大市场份额。必要的时候,可以烧钱换口碑。”
“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那些零散的车贩子,而是未来可能进入青石市的全国性大平台。我们必须在他们来之前,建立起足够深的本地化壁垒。”
我的这些“高瞻远瞩”,让张凯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不止一次在团队面前说:“别看咱们林总年轻,他看问题的格局,比我们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我也很享受这种感觉。
这种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感觉,比在股市里抓住一个涨停板,带来的满足感要强烈得多。
我甚至开始觉得,做实业,似乎也并不比炒股难多少。只要方向对了,模式清晰了,剩下的,就是执行力的问题。
然而,我很快就发现,我错得有多离谱。
我忽略了所有商业活动中,最复杂、也最不可控的一个因素——人。
第一个出问题的,就是我们重金挖来的那个首席评估师,老刘。
老刘,五十多岁,据说在二手车行业干了三十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一台车有没有出过事故。他是我们“诚信”品牌的基石和技术保障。
为了请他出山,张凯给他开了远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还给了他一笔不菲的签字费。
一开始,老刘确实表现得很敬业。每一台车的检测报告,都做得非常详细,一丝不苟。我们平台,也因为他的专业,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但好景不长。
大概在公司成立的第三个月,我开始从财务报表上,发现了一些异常。
我们的交易量在稳步提升,但利润率,却在持续下滑。而且,客户投诉的案例,开始零星出现。
有的客户反映,他们通过我们平台买的车,开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一些检测报告上没有提及的小毛病。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总让人心里不舒服。
我把这个问题,在例会上提了出来。
张凯立刻把老刘叫了过来。
老刘拍着胸脯保证:“林总,张总,你们放心!从我手里出去的车,绝对不可能有任何隐瞒!那些小毛病,都是车辆正常损耗,不属于事故范畴。我们的检测标准,是完全参照国标来的,绝对专业!”
他的态度很诚恳,话也说得滴水不漏。张凯选择了相信他。
我也觉得,可能是我们对检测标准的界定,和客户的心理预期,存在一些偏差。
于是,我们决定,进一步优化检测流程,增加更多细节的检查项目,并且在销售时,更明确地向客户告知车辆的正常损耗情况。
然而,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
终于,一颗炸雷,引爆了。
一位通过我们平台购买了一辆宝马的客户,把车开到4S店做保养时,被告知,这台车的发动机,有过大修的痕迹,而且维修的手法非常隐蔽。
这在二手车行业里,属于重大事故车!按照我们平台的承诺,是绝对不允许上架销售的!
客户当场就炸了。他拿着4S店的检测单,直接冲到了我们公司,在大厅里又吵又闹,说我们是骗子,是黑店,还用手机全程直播,引来了不少人围观。
公司的品牌形象,瞬间跌入谷底。
张凯焦头烂额,他一边安抚客户,承诺全额退款并赔偿损失,一边立刻封存了那台车的检测报告,进行内部调查。
调查的结果,让我们所有人都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那个被我们奉为“技术大神”的老刘,早就和外面的一些车贩子,勾结在了一起。
那些车贩子手上有不少“高级事故车”(维修得非常好的事故车),在传统渠道很难出手。于是,他们找到了老刘。
他们以高价,把这些车源“喂”给我们平台。老刘则利用他的专业技术和职权,在检测报告上做手脚,隐瞒掉最关键的事故信息,把这些“垃圾”,包装成“精品”,卖给信任我们的消费者。
每成功卖出一台,老刘就能拿到一笔丰厚的回扣。
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张凯气得浑身发抖。他冲进检测室,一把揪住老刘的衣领,吼道:“老刘!我拿你当兄弟,当老师!公司给你那么高的待遇,你为什么要这么干?!”
老刘被拆穿后,反而变得异常冷静。他慢条斯理地推开张凯的手,整理了一下衣领,冷笑一声说:“兄弟?张总,别天真了。出来混,都是为了求财。你们开公司的,是为了赚钱。我打工的,也是为了赚钱。他们给我的,比你给我的多,我为什么不干?”
“你这是砸我们所有人的饭碗!”
“饭碗?”老刘嗤笑道,“我干了三十年了,什么场面没见过?你这个平台,看着花里胡哨,能活多久都不知道。我趁着还能捞,多捞一点,有什么错?我不像你们这些年轻人,还有大把时间可以试错。我得给我儿子存老婆本!”
张凯彻底说不出话来了。
我站在一旁,从头到尾,一言不发。但我心里,却像是被一块巨石,堵得喘不过气来。
我一直以为,商业竞争,是模式与模式的对决,是战略与战略的博弈。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最底层的,人性的贪婪,就能如此轻易地,将我们引以为傲的“护城河”,从内部,炸开一个巨大的缺口。
在股市里,我看的是财报,是K线,是冰冷的数据。错了,止损-就行了。
但在实业里,我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背后,是复杂的家庭,是不可测的人性,是根深蒂固的利益纠葛。
这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能说清楚的。
我们开除了老刘,并且报了警。
但这件事带来的恶劣影响,却像瘟疫一样,迅速扩散。
“‘诚心二手车’卖事故车”的消息,在青石市的各种本地论坛、车友群里,传得沸沸扬扬。
我们辛苦了三个月建立起来的“诚信”口碑,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平台的交易量,断崖式下跌。
一些原本已经谈好的合作,也纷纷告吹。
更致命的是,团队的士气,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几个刚招进来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选择了辞职。
公司,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危机。
而我的二百万投资,也第一次,出现了实质性的亏损。
晚上,我和张凯坐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谁也没有说话。
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
“浩然,”张凯的声音,沙哑而疲惫,“对不起。是我……是我识人不明,把公司搞成了这样。”
我摇了摇头:“不怪你。是我,把一切想得太简单了。”
我以为,有了钱,有了好的模式,就能成功。
我忘了,再好的模式,也需要人去执行。而只要是人,就一定有弱点,有私心。
我忘了,在股市里,我面对的,是无数个匿名的对手盘。而在实业里,我面对的,是我自己的员工,我的合作伙伴,甚至,是我最信任的兄弟。
这里的博弈,要复杂一百倍。
那一刻,我开始深深地自我怀疑。
我所谓的“格局”和“视野”,在复杂的人性面前,是不是就是一个笑话?
我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做一个“价值的创造者”?
我是不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回到那个我更熟悉的,只需要跟数字和图表打交道的K线世界里去?
我的第一次创业尝试,仅仅三个月,就遭遇了当头一棒。我以为我已经跳出了一个“坑”,却发现,自己只是掉进了一个更大、更深的“坑”里。而这一次,我亏掉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我对人性的信任,以及,我那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