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赶集未归:母子失踪的不祥预兆
1.1 幸福家庭的破碎
1991年5月23日,河南省修武县河湾村的清晨与往常一样宁静。31岁的乡村女教师魏淑敏早早起床,准备带着4岁的小儿子去县城赶集。她的丈夫曹大山是一名普通工人,一家人生活虽不富裕但温馨和睦。魏淑敏有两个孩子,8岁的女儿乖巧懂事,4岁的小儿子活泼可爱。
这天,小儿子有些发烧,魏淑敏决定带他去县城看病,顺便给女儿买件新衣服。她向丈夫要了100元钱,嘱咐女儿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便骑着那辆黄河牌自行车,带着儿子出门了。魏淑敏出门前还特意告诉家里老人:\"3点前就回来,下午还要给孩子们上课呢。\"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她与家人最后的告别。
1.2 深夜的报案
直到天黑,魏淑敏和儿子仍未回家。曹大山下班后发现妻儿未归,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立即叫上哥哥,沿着去县城的路四处寻找。
一个邻居告诉他们,中午曾在磨台营村的机井房旁边看见一辆翻倒的自行车。曹大山和哥哥急忙赶到那里,用手电筒往机井里一照,水面上竟漂浮着一个男孩的尸体!他们颤抖着手又往井里照去,随后发现了魏淑敏的尸体,魏淑敏全身赤裸,头部肿胀。
这可怕的场景让曹大山悲痛欲绝,他立即报了警。此时,修武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刑侦大队副大队长范新河接到了这个改变他一生的报案电话。这是时年28岁的范新河就任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后接手的第一起重案。
二、案发现场:残酷的真相与微弱的线索
2.1 机井内的惨状
范新河带领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封锁了机井周围。在手电筒的照射下,他们看到了令人心碎的一幕:4岁的男孩紧闭双眼、紧握双拳,头部有严重伤痕;魏淑敏全身赤裸,头部粉碎性骨折。
法医王卫华在魏淑敏体内提取到了 晶斑,很明显,她遭遇了 墙尖。随后,民警们又在机井房南侧的水塘里打捞出了魏淑敏的自行车,可魏淑敏的衣物和作案工具却怎么也找不到,凶手十分狡猾。
经过初步勘查,警方发现母子俩都是头部粉碎性骨折,且肺部没有积水,说明他们不是溺水身亡,而是被人杀害后抛尸井中的。
2.2 麦地里的\"通路\"
第二天,范新河带领民警对现场进行了详细勘查。机井房旁边是一片成熟的麦地,而麦地里出现了一条\"通路\",一直从机井房延伸到不远处的一条土路上,麦子全部向着机井房方向倒去。
范新河沿着倒下的麦子仔细搜查,很快发现了一只白色的女士鞋子,经过受害者丈夫辨认,这正是魏淑敏的鞋子。
根据这些线索,警方还原了案发过程:中午12点多,凶手将魏淑敏从乡村公路上拖拽到机井房内实施 墙尖,而后杀害了她和孩子并抛尸机井,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2.3 时间线的确定
为了确定案发的准确时间,范新河让一名民警骑着自行车从魏淑敏家出发,模拟她当天的行程。测试结果显示,魏淑敏到达机井房路边的时间应该在中午12点15分左右。
警方随即走访了附近村民,询问当天在这个时间段是否看到过什么异常情况。一位村民回忆道:\"那天中午12点多的时候,我在这条路上看到一个男的。光头,穿白背心,身高一米七左右,瘦高个,他在池塘边走来走去。\"
另一位村民也证实看到了类似特征的男子:\"也大概是那个时间,我骑车路过时,一个男人正蹲在池塘边。看到我,他立刻站起来,我有点害怕赶紧离开了。\"
这些证词让警方锁定了一个重要特征:光头男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光头通常与劳改犯联系在一起,这为警方提供了重要的调查方向。
三、艰难侦查:锁定与排除
3.1 新河农场的嫌疑人
根据村民的描述,范新河将调查重点放在了距离案发现场一公里远的新河农场。这个农场关押着642名囚犯,他们在管教人员的看管下外出劳动,而所有囚犯都是剃着光头的。
经过调查,案发当天在外劳作的是畜牧队的16人,他们都是两人一组,互相监督。范新河让他们把当天的行程全部写到纸上,然后开始一一核实。
15名劳改犯均在案发时间段得到了不在场的证实,唯有一名叫作梁刚领的劳改犯,中午的情况无人能给他证实。据梁刚领说,当天中午他一直在屋里睡觉,而与他互相监督的另一名劳改犯正好中午去食堂吃饭去了,没有人能证明他的话。
更可疑的是,梁刚领的身高、体型与目击者描述的可疑人员高度吻合。在审讯过程中,警方在梁刚领的囚服袖口发现了血迹,经过化验,这些血迹与魏淑敏的血型一致,都是Ab型。
3.2 血型不符的困惑
就在所有证据都指向梁刚领时,物证鉴定中心传来了令人意外的结果:从魏淑敏体内提取的凶手精斑血型为o型,而梁刚领是A型血。
这一结果让专案组陷入了困惑,线索中断了。尽管梁刚领有诸多可疑之处,但血型不符意味着他不可能是凶手。警方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线索。
此后的7个月里,专案组走访了附近村庄两三千人,却一无所获。最终,专案组从驻地撤回,案件暂时搁置下来。去时穿着短袖,回来时穿着棉袄,范新河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冰冷。
四、物证保存:25年的坚守
4.1 精心保存的 精 斑
虽然案件暂时无法侦破,但有一个人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他就是法医王卫华。在魏淑敏体内提取到的 晶 斑,被王卫华视为破案的关键。
当时,基层公安局大都没有专门的物证保管室,对物证的保存也无明确要求。王卫华用消毒后的玻璃瓶,小心收集好精斑,然后用自己动手制作的容器进行封存。
\"这是破案的关键。\"他对前来询问的专案组成员说。每到夏季,他都会把这份关键证据拿出来抖抖、晾晾、通通风,防止发霉变质。25年间,物证室搬了五六次,这份关键证据也被王卫华小心翼翼地搬了五六次。
王卫华常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这个案子限于刑侦技术破不了,但只要把物证保存好,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4.2 两代刑警的坚持
案件虽然暂时搁置,但范新河从未忘记。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魏淑敏母子案的卷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阅一次。\"干警察一天,就一天不能放弃这个案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破此案,誓不罢休!\"他常常这样说。
2010年,焦作市公安局建立了dNA数据库,这给积案侦破带来了希望。范新河立即带着保存了近20年的物证前往比对,但没有匹配结果。失望之余,他继续等待。
2012年,公安部的dNA数据库进一步完善。范新河再次提交比对申请,结果依然是空白。但他没有放弃,组织民警对当年新河农场可能涉案的48名犯人全部提取了dNA检材。这些犯人有的已经刑满释放,有的甚至已经去世,找起来特别困难。去世的,民警们就找其儿子提取血样做dNA比对,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时间,依然一无所获。
五、dNA比对:25年后的转机
5.1 意外的比对结果
2016年5月4日,范新河接到了河南省公安厅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让他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5.23案件嫌疑人的dNA对比上了,在商丘市宁陵县。\"
这个消息让范新河欣喜若狂,他立即带着专案组奔赴商丘市宁陵县,这里距魏淑敏案发地点两百多公里。警方锁定的嫌疑人是一名75岁的老人:史从朗。
然而,看到白发苍苍的七旬老人史从朗,范新河心中产生了疑问。根据之前的侦查,凶手应该是一个30岁左右且有犯罪前科的人,活到现在应该有50多岁,可眼前这位老人25年前就已经50多岁,他会是本案的真凶吗?
为了不打草惊蛇,专案组以普查为名采集了史从朗的dNA样本,同时与他闲聊家常。\"这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范新河问。\"焦作市修武县。\"史从朗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是1991年,去看我儿子。\"时间、地点的吻合让案件突然有了进展。
5.2 真凶的浮出水面
然而,商丘市公安局dNA室出具的报告显示,史从朗的dNA样本和精斑样本不属于同一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dNA检测结果?专案组向公安部鉴定中心求助,公安部鉴定中心认为,dNA在史从朗这一代人的身上发生了某种变异,所以真正的嫌疑人应该在史从朗的儿子辈当中。
问题又来了。专案组在讯问史从朗的同时,就已经把他3个儿子的dNA作了检测,结果都显示没有作案嫌疑。难道方向错了?就在大家觉得案件又陷入僵局时,修武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刘强说:\"证据都指向了这里,一定是疏漏了什么!\"
他们继续摸排,发现史老汉还有个儿子叫史家周,10年前就去世了,被匆匆埋入土。而这个史家周曾在新河农场服过刑,虽说案发时他已被释放,但仍在修武居住,当年史从朗去修武,就是去看这个儿子。
六、开棺验尸:真相大白的时刻
6.1 艰难的决定
要确定真相,只能开棺验尸提取史家周的dNA。但这一想法遭到了史从朗的坚决反对。他声称当时为了埋葬史家周,丧葬费没少花,如果要开棺的话,得给他10万元补偿费。
然而,警方调查得知,史家周死后史从朗都没有露面,下葬的时候连棺材都没有准备,更别说风光大葬了,三四个村民将他用床单包裹后,便挖了个坑草草掩埋了。
在民警极力劝说下,史从朗终于同意对史家周进行开棺验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2016年5月23日,恰是魏淑敏母子遇害25年的忌日,警方开棺验尸。
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在一块荒地里,警方顶着伞挖开了史家周的坟堆。由于当地是土葬,没有火化,法医们很艰难地从尸骨中提取到了dNA信息。
6.2 最终的鉴定结果
最终的鉴定结果出来了,魏淑敏体内的 晶斑 与史家周的dNA吻合度达到99.%,从技术上完全可以认定,史家周就是当年犯下大案的真凶。
这个结果让坚守了25年的范新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了这一天,他们足足等了25年。
史家周生于1963年,从小就劣迹斑斑。1981年8月,他因 墙尖 邻村女子被判刑7年,此后,他又因为盗窃、抢劫多次入狱。2006年,正在服刑的他因肝炎病重被拉回老家治疗,不到一个月就病死了,他一辈子没结婚,很少回老家。
七、案情回顾:真凶的犯罪轨迹
7.1 史家周的犯罪生涯
史家周的犯罪生涯始于1981年。当年8月12日,他 墙尖 了正在地里干活的同村妇女,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在新河农场服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对修武县的地理环境如此熟悉。
1988年刑满释放后,他并没有回到商丘老家,而是留在了修武县。1992年,他在焦作市因盗窃摩托车被判入狱9年。出狱后不久,他又因抢劫再次被捕入狱。2001年,史家周在商丘火车站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在服刑期间,他几乎住遍了河南省的各大监狱。
值得注意的是,魏淑敏母子遇害的1991年,史家周虽已从新河农场释放,但仍在修武县居住。而他的父亲史从朗当年去修武,正是去看望这个不成器的儿子。
7.2 案件还原
结合所有证据,警方还原了案件的全过程:1991年5月23日中午12点多,魏淑敏带着4岁的儿子骑车去县城赶集,在路过磨台营村的机井房时,遇到了在此徘徊的史家周。
史家周见四周无人,便将魏淑敏从自行车上拽下,拖进机井房实施 墙尖。魏淑敏的儿子看到母亲被欺负,想要保护母亲,也遭到了史家周的攻击。母子俩都被史家周用钝器击打头部,导致颅脑损伤死亡。随后,史家周将他们的尸体扔进机井,又将魏淑敏的自行车扔进附近的水塘,然后逃离现场。
史家周非常狡猾,他带走了魏淑敏的衣物和作案工具,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线索。这也是为什么警方在现场找不到这些物品的原因。
八、法律结局:迟到的正义
8.1 法律的无奈
虽然确认了史家周就是杀害魏淑敏母子的凶手,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因此,尽管史家周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但由于他已经死亡,法律无法再对他进行制裁。这对于苦苦等待了25年的受害者家属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8.2 给家属的交代
2016年8月11日,修武公安局民警将一份发生在25年前的恶性强奸杀人案的鉴定书送到被害人家属曹某某的手中。手捧这份来之不易的鉴定书,33岁的曹某某泪流满面。她说:\"母亲和弟弟被害时,我8岁。如今,我的女儿也有7岁了。25年了,好多人的记忆都淡了,但专案组从来没有忘记我母亲和我弟弟!没有他们的执着,就不会有真相大白的这一天。\"
25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一个答案。虽然凶手已经死亡,但至少受害者家属知道了真相,也算是给了死者一个交代。
九、案件背后:两代刑警的坚守
9.1 范新河的执着
在这起案件中,范新河的执着和坚持是最终破案的关键。从28岁到53岁,从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到公安局副局长,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这起案件的追查。
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魏淑敏母子案的卷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阅一次。他常说:\"干警察一天,就一天不能放弃这个案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破此案,誓不罢休!一定要给受害者一个交代,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正是这种执着,让他在25年后依然能够一眼看出史从朗作为嫌疑人的不合理之处,从而将调查方向转向他的儿子们。也正是这种执着,让他在所有线索都中断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寻找真相。
9.2 法医王卫华的贡献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人物是法医王卫华。如果没有他25年来对关键物证的精心保存,这起案件可能永远无法侦破。
王卫华用自己制作的容器保存 晶斑,定期晾晒,防止霉变。在物证室多次搬迁的情况下,他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份关键证据。他的坚持和专业精神,为最终的dNA比对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