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临时办公所(原静思苑)
“静思苑”的书房,一夜之间褪去了学斋的闲适,化为了决策的中枢。窗外的芭蕉依旧青翠,却再也无法分散李弘半分心神。他闭门谢客,独坐于堆满文书笔记的案前,眉宇紧锁,眸光却锐利如鹰隼,在虚空与纸墨间往复穿梭。
空气中弥漫着墨锭研磨后的清苦气息,混杂着海风特有的咸润。他没有急于落笔,而是任由思绪沉入那万里巡疆的记忆之海,打捞起每一块可能构筑监察大厦的基石。
链州。 周崇山沙盘前滴水不漏的汇报,与“望归”哨所那带着细微裂纹的观测镜片重叠;政务厅内赵德明、孙彪瞬间的仓皇,与军械账目上那十五具弩机的差额、民生拨款模糊的去向紧密勾连。“账目不清,吏治之始腐也。” 他指尖轻叩桌面,必须建立严密的核账之制,审计国家钱粮物资流转,令每一枚银元、每一件军械皆有迹可循。
爪哇中州。 老农在丰收的稻田旁,忧心忡忡提及那凭空多出的半成“杂税”;工坊蒸汽轰鸣,掩盖不了年轻工匠提及工钱被克扣时的欲言又止。“政令不行,民瘼之根源也。” 他需要一双能深入基层的耳朵与眼睛,巡风暗访,越过层层官吏,直抵田间地头、市井工坊,倾听最真实的民声,验证政策落地的实效。
雨林州。 部落篝火旁,归化首领眼中对“融土”政策的期盼与疏离交织;开拓者们浴血奋战开辟的土地,却可能存在豪强借机兼并、土汉交易不公的阴影。“法纪不彰,融合之障碍也。” 监察院必须高举察吏之剑,监督所有官员,无论汉土,是否恪尽职守,是否清正廉洁,是否公平执法。
珍珠州、霞屿州…… 无数画面最终汇聚成一个核心:发现问题并非终点,推动改变才是。监察院不能只做记录问题的史官,更需成为推动制度完善的谏言者,将巡察所见之弊病,转化为弥补律法漏洞、优化政令流程的具体建议。
然而,权柄愈重,约束需愈严。他想起了东方墨“常守本心”的赠言,想起了李恪深沉的目光。监察院自身,绝不能成为新的、不受控制的权力怪兽。“欲正人者,必先正己。” 他提笔,在架构图的核心位置,重重圈出一个独立的内部单位——内部督察司。此司由副总长云霜直领,专司监察院内部人员的纪律、安全,防范自身腐败,确保监察之剑的锋芒永不偏斜。
至此,监察院的四大核心职能在他脑海中清晰浮现:察吏、核账、巡风、谏言,辅以确保自身纯洁的内部督察。架构上,他设想总院设于墨城,各州设立直属于总院的分支机构,人员、经费、办案独立,切断与地方的一切利益瓜葛。
他铺开新的宣纸,蘸饱浓墨,开始勾勒监察院的骨骼与血脉。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不再是游记般的感怀,而是条分缕析、逻辑严密的制度设计。每一个条款,都对应着他曾经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个问题;每一项职权,都承载着防微杜渐、护卫黎元的沉重责任。
窗外,天色由明转暗,复又泛起晨曦的微光。灯油添了数次,李弘却毫无倦意,眸中的火焰愈发明亮。这以万里行纪为基石、以赤诚之心为梁柱的监察院构架,正伴随着墨城的苏醒,一点点趋于完整。他知道,这纸上经纬,即将化为悬于华胥官场之上的朗朗乾坤与森然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