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盘岛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其覆灭的消息却已如同长了翅膀般,在辽东沿海的暗流中迅速传播开来。那股盘踞多年、凶名在外的倭寇势力,竟在一夜之间被人连根拔起,巢穴焚毁,匪首授首,积聚星散。这雷霆手段,不仅让残余的倭寇团伙心惊胆战,暂时收敛了爪牙,也让沿海州县那些可能与倭寇有所勾连的宵小之辈脊背发凉,行事骤然谨慎了许多。海面上,似乎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异样的平静。
而这平静之下,在都里镇外的山庄之内,一场更为深远、旨在从根本上改变海域力量格局的谋划,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书房内,烛火彻夜长明。东方墨伏案疾书,青鸾在一旁协助整理资料,时而提出建议。桌案上,堆积着大量海图、沿海州县志、物产记录以及各类船只、人员的档案。数日后,一份厚达数十页的《海域墨网构建方略》初稿终于完成。
方略条分缕析,格局宏大:
· 情报网络:以主要航线为经,重要岛屿、港口为纬,构建多层次、可交替传递的海上讯息通道。设立固定观测点与流动侦察船,负责监控船只动向、天气海况及异常情况。
· 补给链条:于关键航路节点,依托友好商栈或设立秘密仓库,储备淡水、食物、修船物料及武器,确保“墨刃”海上力量的持续行动能力。
· 预警体系:建立一套以灯号、旗语、特定声响乃至信鸽为主的快速预警机制,确保发现敌情后,能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至相关区域。
· 机动力量:明确未来海上“墨刃”的编制、装备标准及作战条令,强调速度、隐蔽与精准打击,区别于大唐水师的正面对决模式。
方略既定,东方墨的目光投向了更为根本的问题——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完善的蓝图,也需要合适的人手去执行。于是,核心的“梧桐计划”正式启动。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计划取其意,旨在栽下梧桐之树,引来四海贤才。
计划由“书生”总揽,青鸾从旁协助,利用“墨源”的财力和“墨网”初具规模的情报能力,以多种形式悄然推行:
其一,以商招人。“墨羽”控制或合作的几家商号,开始“扩大经营”,公开招募经验丰富的船匠、舵工、导航士(尤其重金聘请精通“牵星术”者)、以及胆大心细、熟悉水性的水手和护卫。待遇优厚,足以吸引许多怀才不遇或寻求更好出路的海上人家。
其二,以技引人。在几个沿海据点,设立看似普通的“海事研习所”,由“墨羽”中精通航海、造船、乃至粗通武艺的成员主持,以交流技艺、改进渔具、传授防身术为名,吸引沿海渔民子弟和有志青年。从中观察、筛选心性、资质上佳者。
其三,以利拢人。通过隐秘渠道,接触那些因各种原因离开大唐水师、却身怀绝技的老兵,或是通晓多族语言、熟悉周边海情的通译,乃至一些因生计所迫、有一技之长的落魄文人,许以重利和相对安稳的未来,招揽其加入。
招募而来的人员,并非立刻纳入核心。东方墨制定了严格的筛选机制,由“书生”和青鸾负责初步甄别,考察其出身背景、心性品德、专业技能及忠诚度。
通过筛选者,根据其特长、潜力与忠诚度评估,分为两种培养模式:
· 单体精培:针对少数天赋异禀或身怀特殊技艺者,如极有潜力的导航士、技艺高超的船匠、或心性坚毅、可塑性强的好苗子。由东方墨亲自指定培养方向,甚至可能偶加点拨,授予更深层的知识或初步的吐纳锻体之法,旨在培养未来的技术核心或中层骨干。
· 组队训导:针对大多数合格的水手、护卫等。将他们编成小队,进行系统性的组队训练。内容不仅包括操舟、航行、辨识天象海流,更侧重于弓弩射击、水上格斗、接舷防御与反制、简易信号传递、以及团队配合。教官由经验丰富的“墨刃”队员和老船工担任,训练标准严苛,旨在快速形成基础战斗力与合作默契。
山庄附近,一处更为隐秘的山谷和海湾被选作初期训练基地。很快,那里便传来了操练的号子声、兵刃交击声,以及船只破浪的声响。新招揽的人们,穿着统一的素色训练服,开始了紧张而充实的日子。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清楚自己未来将肩负怎样的使命,但优厚的待遇、系统的训练以及那隐约透露出的、不同于寻常商队或水师的宏大格局,都让其中不少人心生期待与归属。
青鸾时常前往训练基地,她虽年轻,但因海湾一战声名初显,加之气质清冷,处事公允,渐渐赢得了这些新人的敬畏。她仔细观察每个人的表现,默默记下那些表现出众或心性坚韧者的名字。
东方墨虽未亲至训练场,但“梧桐计划”的每一项进展、每一份筛选名单,都会及时呈报于他。他站在山庄高处,遥望那处蒸蒸日上的训练基地,仿佛能看到一棵棵稚嫩的“梧桐”正在扎根抽枝,假以时日,必有凤凰来仪,清鸣于这苍茫海疆之上。人才,这最关键的基石,正在一砖一瓦地垒砌。而下一步,他需要亲自去往那片蔚蓝,为未来的“凤巢”,选定最合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