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显德殿。
喧嚣散去,唯余烛火摇曳,将太子李治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在冰冷的殿柱与华贵的地衣上。他屏退了所有侍从,独自坐在书案前,案上摊开着的,正是父皇那封言辞简练却信息量巨大的密信。
他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地掠过那几个字——“异人相助”、“墨网”、“东方墨”。
“东方墨……”
李治低声咀嚼着这个名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悬挂在腰间锦囊内的一枚物事。那是一块触手温润的墨玉,玉质并非顶级,形态却古朴奇异,其上隐隐有流云暗纹,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秘密。
这枚墨玉,是那个在他人生最为彷徨、几乎被兄长们的夺嫡风暴挤压得喘不过气时,如同谪仙般降临的“青衣人”所赠。
那时,他还只是个不受重视的晋王,在弘文馆的角落里,看着才华横溢的魏王泰与躁动不安的太子承乾,感觉自己如同一个多余的影子。就是在那时,南山云雾深处,那位青衫落拓的男子,如谪仙一般出现在他身边,开启他的智慧,同时将这枚墨玉赠送给他的情景。
“殿下心性质朴,灵台清明,此玉或可助殿下守持本心,明辨迷雾。”
青衣人的声音平静而富有磁性,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他没有透露姓名,没有索求任何回报,只是在寥寥数语间,为他点拨了几句关于时局、关于人心的见解,便飘然离去。那些话语,如同暗夜中的灯塔,在他最迷茫的时刻,给了他难以言喻的支撑和启迪。
此后多年,那枚墨玉成了他最重要的贴身之物,青衣人的身影则成了他心中一个神秘而崇高的象征,是不可接近、更不可超越的智慧化身。他无数次揣测过青衣人的身份,是隐世的贤者?是游戏风尘的异人?却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这个名字会以如此震撼的方式,与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事紧密相连。
“东方墨……原来,您叫东方墨。”李治喃喃自语,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甚至带着几分“终于知晓”的释然。那个曾经点拨他、赠他墨玉的高人,如今在辽东展现了如此翻云覆雨的手段!组建“墨网”,洞察敌情,连父皇都亲笔记功;麾下“墨刃”,执行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任务;甚至,连他那“早夭”的妹妹晋阳,都成了他座下的“青鸾”,练就一身超凡武艺,于万军之中救驾!
这一切,都源于东方墨!
一股强烈的倚重与钦佩感油然而生。若有此等奇人异士辅佐,何愁大唐不能廓清寰宇,开创万世太平?他几乎能想象到,未来若有东方墨在旁指点,自己处理国政、面对挑战时,该是何等的从容。这份力量,远超他身边任何一位饱学鸿儒或宿将能臣。
然而,这股热流尚未完全涌遍全身,另一股寒意便悄然从心底渗出。
这力量,太庞大了。
庞大到可以左右一场国战的胜负,庞大到可以培养出救驾的“青鸾”,庞大到其情报网络能渗透至高句丽腹地,庞大到连父皇都要在密信中特意提及,语气中不乏赞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
它完全游离于朝廷的体系之外。它听命于谁?毫无疑问,是东方墨本人。它忠于大唐吗?或许目前是,因为它正在为大唐效力。但将来呢?若东方墨的意愿与朝廷的意志发生冲突呢?若他不再满足于幕后,想要更多呢?
李治想起了史书上的记载,那些权倾朝野、最终尾大不掉的权臣,那些看似忠顺、实则包藏祸心的藩镇……东方墨与他们不同,他的力量更加隐秘,更加无形,却也似乎更加无所不能。自己这个即将继承大统的太子,未来真的能驾驭、或者说,能与这样一位手握“暗影”力量的存在平等相处吗?
一种淡淡的忌惮与不安,如同细密的蛛网,开始缠绕上他的心。
他既渴望东方墨的智慧与力量,又恐惧这股力量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青衣人的形象在他心中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从纯粹的光明指引,化为了光与影交织的复杂存在。
“先生……”李治握紧了手中的墨玉,那温润的触感此刻却带来一丝沉重,“您助我良多,我心存感激。可未来……治,当以何位待您?是师?是友?是不染尘埃的仙人?还是……需要时时提防的……潜在之敌?”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只在东宫寂静的殿宇中,随着烛火的跳动,沉沉地压在了年轻太子的心头。他知道,自己必须更快地成长,积累属于自己的力量和威望。唯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真正坦然面对那片深不可测的“墨色”,才能在未来那必然到来的会面与共事中,找到彼此都能安守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