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早春,寒意未褪,风中却已夹杂着硝烟与血腥的气息。大唐王师的旌旗,如同赤色的浪潮,席卷至辽东故地——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之下。这座曾经是汉四郡之一的古老城池,如今已成为高句丽经营多年、控扼辽东南北的战略重镇。城墙高厚,依山傍水,护城河宽深,城头守军密密麻麻,弓弩反射着森冷的光。
李世民御驾亲临前线,驻跸于城东南的高坡之上,遥望这座挡在王师面前的坚城。连日来,唐军发动了数次猛烈的攻势。巨大的巢车缓缓逼近城墙,试图与城头齐平,让弓弩手压制守军;沉重的撞车在盾牌手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包铁的城门,发出沉闷如雷的巨响;无数的云梯架上了城墙,悍勇的唐军甲士顶着盾牌,迎着如雨的箭矢和滚木礌石,奋力向上攀爬。
然而,守城的的高句丽将领显然早有准备,抵抗异常顽强。滚烫的金汁从城头倾泻而下,带着恶臭和致命的灼伤;巨大的拍杆挥舞着,将靠近的云梯砸得粉碎;守军弓弩手精准而密集的射击,给攻城的唐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城墙脚下,唐军士卒的尸体层层叠叠,鲜血染红了大地,破损的器械燃烧着,冒出滚滚黑烟。攻势受挫,士气难免有些低落。
“陛下,辽东城险固,守将颇知兵,强攻伤亡太大,是否暂缓……”有将领进言,面带忧色。
李世民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地扫过战场,沉声道:“此城乃辽东南北锁钥,必须拿下!传令李积,调整部署,减少正面强攻,多设疑兵,佯动惑敌。另,命工兵加紧挖掘地道,看看能否有所突破。” 他表面上依旧镇定,但心中也知,若无奇策,恐难短期攻克。
就在这僵持不下之际,一份来自“墨网”的绝密情报,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御前,同时也送到了前线总指挥李世绩的手中。
情报来自代号“箕水豹”的“星斗”,他已成功渗透进辽东城多时。情报不仅详细绘制了辽东城内部的布防图、粮草囤积点、水源位置,更在城防图上,用朱笔清晰地标注出了一段位于城西的墙体。旁边有小字注解说:此段城墙乃前朝旧址,三十年前曾因地震内部受损,虽经修补,但根基不牢,内部夯土有松动迹象,乃全城最薄弱之处。此外,情报还精确提供了守军夜间换防的详细时间、路线,以及换防前后约一炷香的时间内,这段城墙的守备会因交接而出现短暂的松懈和空隙。
李世绩得此情报,如获至宝。他立刻调整了作战计划。白日里,他依旧命令部队在城东、城南方向大张旗鼓地佯攻,吸引守军主力。投石机也集中轰击其他区段,制造主攻方向的假象。
而真正的杀招,则在夜幕掩护下悄然进行。李世绩从军中挑选了五百最精锐的敢死之士,皆身披轻甲,手持利刃短斧,由骁将薛万彻(或其他合适将领)率领。子夜时分,正是“墨网”情报中指出的守军换防、西城守备最弱之时。这五百精锐,借着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潜行至城西那段标注出的薄弱城墙之下。
果然,城头灯火稀疏,巡逻士兵的身影也显得稀疏拉拉,交接的喧哗声隐约可闻。敢死队利用飞爪绳索,迅速攀爬,几乎未遇抵抗便登上了城头。他们按照计划,一部分人迅速清理掉附近稀少的守军,控制住这段城垛;另一部分人则用携带的重斧、铁镐,对着那段内部结构受损的墙体奋力劈凿!
“轰隆——!”
一声沉闷的巨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格外刺耳!那段被标注出的城墙,在外力的猛烈破坏下,内部松动的夯土终于支撑不住,轰然坍塌出了一个数丈宽的缺口!砖石泥土滚滚而下,烟尘弥漫。
“城破了!西城破了!”
唐军事先安排好的嗓门洪亮的士兵立刻齐声呐喊,声音响彻夜空。与此同时,城外待命的大批唐军精锐,如同决堤的洪水般,从这个意想不到的缺口处汹涌而入!
城内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打懵了。主力被吸引在东部和南部,西城突然被破,防线瞬间崩溃。唐军入城后,按照“墨网”提供的内部分布图,直扑粮仓、武库和指挥中枢。巷战随即在城内各处爆发,但失去了统一指挥和有利地形的守军,抵抗迅速瓦解。
黎明时分,辽东城的城头,终于换上了大唐的旗帜。阳光穿透硝烟,照亮了这座历经血火洗礼的城池。街道上,唐军正在清理战场,收拢俘虏,扑灭余火。随处可见倒毙的双方士兵,以及蜷缩在废墟角落、眼神惊恐的平民。攻克坚城的胜利背后,是满目疮痍和无数生命的逝去。而这一切的转折点,都始于那份来自黑暗中的、精准无比的情报。“墨网”的星火,第一次在世人未曾察觉的情况下,点燃了焚毁强敌坚壁的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