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长安城,本该是桃红柳绿、踏青游赏的时节,此刻却沉浸在一股非同寻常的、混合着隆重、喜庆与淡淡离愁的氛围中。朱雀大街被清水泼洒得干干净净,黄土垫道,净水泼街,两侧早已被金吾卫肃清戒严,但允许百姓在指定的坊市高处和街口远远观望。因为今日,是文成公主殿下嫁妆正式启运、继而公主鸾驾不日也将启程西行的日子。
从皇城承天门一直到开远门,这条贯通长安城的中轴线上,早已不见平日的车水马龙,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装载着公主嫁妆的车队。车辆并非普通的马车,而是特制的宽大、坚固的木轮高车,车辕上系着象征吉祥的红绸,每辆车都由数匹膘肥体壮的骏马或健牛牵引。车上装载的箱笼,大小不一,却都包裹着明黄色的锦缎,捆扎得结结实实,上面贴着红纸黑字的封条,写着内装何物。
这嫁妆的丰厚程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和亲或皇室嫁女,其内涵更是前所未有。它不仅仅是财富的展示,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规模空前的文化技术输出。
最引人注目的,并非是那些闪烁着珠光宝气的箱奁(虽然它们同样价值连城),而是那些承载着无形价值的物品:
· 典籍与智慧: 整整五十大车,装载着精心挑选的儒家经典、史书、医药典籍、农书、历法、算学着作,乃至佛教、道教经卷。这些书卷将以最上等的宣纸、最工整的楷书抄录,有些还配有插图,旨在系统地将中原的哲学、伦理、科技、宗教信仰传播过去。
· 技艺与工匠: 随行的不仅有负责护卫的军队,更有数百名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擅长营造宫室的工匠、精通纺织刺绣的织女、会酿造美酒的酒匠、能造纸制墨的技师、熟悉稼穑农事的老农……他们的工具、种子(包括耐寒的麦种、稻种、以及各种蔬菜籽种)、乃至一些小型机械模型,都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被妥善包装运送。
· 医药与慈悲: 大量的中药材被分门别类装箱,同行的还有医术精湛的太医署医官,他们携带了针灸铜人、药杵药碾等物,旨在为高原带去先进的医疗技术。
· 艺术与礼乐: 成套的编钟、石磬、琴瑟笙箫等乐器,华丽的舞衣、仪仗服饰,以及相关的乐谱、礼仪器具,旨在将大唐的礼乐制度、艺术审美引入吐蕃。
· 象征与信仰: 一尊尊用金银铜铁或珍贵木料雕琢的佛像、道教神像被恭敬地安置在特制的车架上,象征着精神信仰的传播。
长安城的百姓们挤在坊墙之上、街口之畔,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看着这绵延数里的嫁妆车队缓缓移动,发出阵阵惊叹。他们议论着: “瞧瞧!这么多书!怕是比咱国子监的藏书还多哩!” “那些匠人,可是要把咱大唐的好手艺都带到吐蕃去啊!” “佛祖保佑,愿公主殿下平安抵达,让吐蕃人也沾沾咱天朝的文气!”
而在江夏王府内,李兰心并未像寻常待嫁女子那般只专注于自己的妆容衣饰。她身着较为简便的常服,在一众女官和侍从的陪同下,最后一次仔细核对着重要的嫁妆清单。
她缓步走过庭院中临时堆放的部分箱笼,时而停下脚步,伸出纤手,轻轻抚摸一下那些承载着文明使命的物件。她翻开一箱书卷,检查是否有受潮或破损;她询问工匠首领,工具是否齐全,种子保存是否妥当。她的神情专注而肃穆,仿佛在进行一项极其神圣的仪式。
“这尊释迦牟尼鎏金佛像,需用最柔软的丝绸包裹,一路小心颠簸。”她指着一尊庄严的佛像叮嘱道。 “这些桑树苗和蚕种,关乎日后吐蕃能否自织锦衣,务必派专人看护,保持湿润。”她对负责农事的官员细心交代。 甚至,她还特意命人将几株她平日喜爱的、象征坚韧的兰草,以及一些易于在高原存活的药用植物幼苗,也小心地移植到特制的花盆中,准备随行。
她的每一个指令,都显得那么有条不紊,深思熟虑。这不仅仅是清点财物,这是她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那片陌生的土地规划着一个充满文明气息的未来。长安城的春日阳光温暖和煦,照耀着这位年轻的公主,也照耀着这条即将西行的、由无数车驾和希望铺就的“文明之路”。织梦长安,嫁妆盈路,一场跨越万里的文化播种,已然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