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阳光毫不吝啬地洒满白水城,将夜晚的凉意驱散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尘土、香料与牲畜气息的燥热。城中的主要集市——被称为“四方市”的地方,早已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各色人等汇聚于此,语言各异,服饰斑斓,构成一幅活色生生的西域风情画卷。
郭震信步走在熙攘的人流中。他换上了一身普通的青色布袍,并未佩戴显眼的长剑,只将一柄短剑隐于袍内,但那份俊朗的容貌和挺拔的身姿,以及眉宇间不自觉流露出的疏狂侠气,仍让他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他此行并非闲逛,而是遵循大哥东方墨“体察民情”的暗示,用心观察这白水城的脉搏。
他留意到粟特商人精明地讨价还价,汉人工匠专注地打造器物,突厥牧民牵着牲口大声吆喝,也有吐蕃僧人沉默地穿行其间。繁荣之下,确实如东方墨所言,隐藏着些许不易察觉的紧张。一些胡商看向唐军巡逻队的眼神带着谨慎,而某些汉人商贩聚在一起低声交谈时,脸上也难掩忧虑。
正当他走到一处贩卖中原丝绸和瓷器的摊位前时,一阵激烈的争吵声打破了局部的和谐,迅速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
“该死的胡獠!竟敢污损我的货物!今日不赔个十倍价钱,休想离开!”一个尖利的声音用汉语高声叫骂,充满了刻薄的愤怒。
郭震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绸缎、体型微胖的汉人商贩,正揪着一个穿着朴素、面色惶恐的突厥老者的衣襟,唾沫横飞地斥责。地上散落着几匹色彩鲜艳的丝绸,其中一匹确实被踩踏过,留下了清晰的污痕。那突厥老者似乎汉语不精,只是连连摆手,用生硬的汉语夹杂着突厥语焦急地解释着,大意是不小心被人群挤撞所致,愿意赔偿,但求对方息怒。
然而,那汉商却不依不饶,声音越来越大,言语间充满了对胡人的鄙夷和侮辱:“尔等蛮夷,不识王化,只会偷奸耍滑!定是故意为之!来人啊,把这些蛮子都抓起来见官!”他身后几个看似伙计的壮汉也围了上来,气势汹汹。
周围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汉胡皆有,议论纷纷。一些胡人面露愤慨,却敢怒不敢言;一些汉人则觉得商贩过分,但也无人出面制止。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小小的冲突眼看就要演变成一场族裔间的对立。
郭震眉头紧锁,他看出那汉商颇有借题发挥、煽风点火之嫌。而且,他敏锐地注意到,人群外围有几个身形彪悍、眼神闪烁的突厥壮汉,正冷冷地盯着场中,手按在腰间的刀柄上,似乎随时准备发难。这绝非简单的意外纠纷。
就在汉商伙计欲动手推搡那突厥老者时,郭震动了。他身形一晃,如同游鱼般轻松穿过人群,恰好挡在了老者身前,面对那几个壮汉。
“住手。”郭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他目光平静地看向那汉商,“掌柜的,不过是一匹丝绸受损,何至于此?这位老丈已然认错愿赔,得饶人处且饶人。如此大动干戈,惊扰市集,恐非经商之道吧?”
那汉商见郭震气度不凡,先是一怔,随即恼羞成怒:“你是何人?敢管闲事!他污我货物,按律赔偿,天经地义!莫非你要包庇这些胡獠?”
郭震不慌不忙,先是转身用流利的突厥语温言安抚了那惊魂未定的老者几句,示意他不必害怕。然后才转向汉商,朗声道:“我乃过路之人,路见不平而已。律法固然要讲,但亦需分明是非。方才我在一旁看得清楚,老丈确是被身后之人拥挤,身不由己,并非故意。掌柜的开口便是十倍赔偿,动辄辱及族类,怕是另有所图吧?”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周围的人群,尤其是那些面露不满的胡商,声音提高了几分,既用汉语,又用突厥语重复了一遍核心意思:“诸位请看,白水城乃大唐疆土,朝廷设立市集,本为便利四方商旅,互通有无,共谋生计。无论是汉是胡,守法经营,皆受王法保护。若因些许小事,便相互攻讦,挑起纷争,最终受损的是谁?是这市集的安宁,是各位赖以生存的商路!若有宵小之辈,意图借此生事,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其心可诛,其行当罚!”
这番话,有理有据,既点明了汉商借机敲诈的可能,又站在维护商路共同利益的高度,呼吁理性与和谐。尤其难得的是他流利的双语转换,让在场的胡汉商旅都听得明白,顿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不少胡商点头称是,一些明事理的汉人也觉得郭震说得在理。
那汉商被驳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外围那几个突厥壮汉见情势逆转,郭震又似乎不好惹,交换了一下眼色,悄悄退入了人群,消失不见。
这时,一队巡城的唐军闻讯赶来。为首的低级军官正要询问,却见人群中一位一直默默观察、身着寻常文士袍服、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他对着军官低声耳语了几句,军官神色一肃,点了点头。
那文士模样的男子这才转向郭震,拱手道:“这位公子明辨是非,息事宁人,维护市集安定,令人钦佩。在下裴行俭,添为安西都护府录事参军。不知公子高姓大名?”
郭震心中一动,裴行俭?他虽初来西域,但也听过此人之名,乃是安西都护府中有名的干吏,以文武双全、熟知边情着称。他连忙还礼:“在下郭震,郭元振。见过裴参军。区区小事,不足挂齿,只是不忍见小人挑拨,坏了这白水城的和气。”
裴行俭仔细打量了郭震一番,见他年纪虽轻,但从容不迫,见识不凡,更兼有一身不俗的武功底子(方才穿行人群的身法他已看在眼里),心中已是暗赞。他微笑道:“郭公子过谦了。若非公子出面,今日之事恐难善了。公子见识超卓,心怀大局,实乃难得。不知郭公子现居何处?若有余暇,裴某倒想与公子多多请教。”
这番话语,已是明确的赏识与招揽之意。郭震想起昨夜大哥东方墨的点拨,心知机遇已至,便从容应答:“暂居驼铃驿。裴参军若有垂询,郭某定当知无不言。”
一场看似偶然的市井风波,就此平息。但郭震的名字,以及他今日展现的胆识、武功、口才与见识,却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在这白水城中漾开了涟漪。而最重要的涟漪,便是落入了裴行俭这位安西都护府实权人物的眼中。暗处的东方墨,若得知此景,想必会对这“二弟”的初次亮相,露出满意的神色。锋芒初露,鹏翼已待展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