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辞行仪式结束后,文成公主的鸾驾并未立刻启程,而是先返回公主府邸,进行最后的整顿,并与父母家人作最后的、私下的诀别。真正的送行典礼,将在长安城西的开远门外举行。那里,早已搭建起高大的彩棚和送别台,文武百官、各国使节以及更多的长安百姓将聚集在那里,为她壮行。
晋王李治,作为皇室重要成员,需提前抵达开远门外的送别台,与一众亲王宗室等候。他身着正式的亲王礼服,站在指定的位置上,身姿挺拔,面容沉静,努力维持着与身份相称的威仪。然而,他的目光,却不受控制地一次次投向那条从城内延伸出来的、铺着红毡的官道,心中波澜起伏。
城外的天空格外高远,春风拂过原野,带来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却吹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别绪。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仪仗队的盔甲和兵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一切都按照最高规格准备着,隆重而规范,却也让李治感到一种无形的压抑。
他终于看到,那支庞大的队伍从开远门内缓缓涌出。先是威武的皇家仪仗开路,旌旗蔽日;然后是装载着部分重要嫁妆的华丽车驾;再之后,才是那辆最为醒目、由八匹纯色骏马牵引的凤辇。辇车装饰得金碧辉煌,四角悬挂着金铃,随着车身的移动发出清脆而悠远的声响,仿佛在敲击着每个人的心扉。
凤辇的车窗垂着薄薄的纱帘,隐约能看到里面端坐着一个身着繁复礼服的窈窕身影。李治的心猛地一紧,他知道,那就是文成公主,那个不久前还在宫宴上抚琴动长安、如今却要远赴万里的李兰心。
他的位置离凤辇经过的道路有一定距离,只能远远地望着。他看到凤辇在送别台前缓缓停下,看到父皇和母后登上高台,进行最后的官方致辞和祭酒路神仪式。他看到公主在女官的搀扶下,走出凤辇,向送别台方向行最后的拜别礼。那一抹青翟色的身影,在漫天旌旗和黑压压的人群映衬下,显得如此纤细,却又如此决绝。
李治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那个阳光斑驳的梅林下午。武才人沉静的面容、清柔的声音,以及那番关于“转换势能”、“文明教化”的惊人见解,清晰地浮现在脑海。正是那一次谈话,如同拨云见日,为他,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朝廷,指明了解决和亲争议的方向。而眼前这位即将远行的公主,正是那番智慧之言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他心中对武媚的钦佩与那种难以言喻的亲近感,在此刻愈发强烈。她仿佛一个隐藏在幕后的弈棋者,轻轻落子,便影响了如此宏大的棋局。
同时,一股更深沉的感慨涌上心头。他敬佩文成公主的勇气和担当,一个弱质女子,竟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未知的艰险,将个人的命运与家国天下紧密相连。相比之下,自己身为皇子,享受着荣华富贵,却似乎还未曾为国家做出过如此直接而重大的贡献。这种对比,让他心中生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惭愧,更有一种迫切想要成长、想要肩负起更多责任的动力。
仪式一项项进行,庄重而漫长。李治始终静静地站着,目光没有离开过那个遥远的身影。他想起了妹妹晋阳公主得知此事后的忧愁,想起了朝堂上无休止的争论,想起了这桩婚姻背后牵扯的无数利益与期望。这一切的沉重,最终都压在了那个年轻公主的肩上。他看到她行礼时微微低垂的脖颈,看到她转身重新登上凤辇时那看似平稳却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的背影。
他没有机会上前与她说话,甚至不能确定她是否在人群中看到了自己。他们之间,隔着礼法,隔着身份,更隔着即将到来的万水千山。他所能做的,只是这样默默地、远远地注视着,将所有的敬佩、祝福、感慨,以及那一丝因智慧启迪而生的特殊联系,都凝聚在这无声的凝视之中。
凤辇的铃声再次响起,队伍开始缓缓移动,向着西方,向着那片苍茫的高原方向前行。送行的官员百姓纷纷跪拜,高呼千岁。李治也随着众人躬身施礼。
当他直起身,望向那逐渐远去、消失在尘土和地平线处的队伍时,心中空落落的,仿佛被带走了一部分东西。春风依旧,天地辽阔,一场盛大的送别已然结束,但一段由个人牺牲铺就、连接两大文明的历史征程,才刚刚开始。而他,晋王李治,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完成了一次静默的见证,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惊鸿远去,余音袅袅,在他年轻的心湖中,投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