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心深明大义、自愿请行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江夏王府,旋即以更快的速度飞入了重重宫阙,直达天听。
两仪殿内,李世民闻听此讯,持着朱笔的手在空中微微一顿,随即缓缓落下。他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赞赏,亦有一闪而过的、不易察觉的慨叹。他深知远嫁之苦,更明白这份看似荣耀的使命背后,是一个年轻女子将要付出的巨大牺牲。然而,作为帝王,他更清楚,李兰心的这个决定,对于平稳解决吐蕃问题、实现边境长久安宁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善!大善!”李世民放下朱笔,声音沉浑有力,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江夏王教女有方,兰心郡主深明大义,真乃朕之佳儿,大唐之瑰宝!”他当即下令,“传朕旨意,册封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李兰心为‘文成公主’,食邑千户,仪同亲王!命礼部、宗正寺、鸿胪寺即刻会同有司,全力筹备公主出嫁事宜,一应仪仗、嫁妆、扈从,务求隆盛周全,务必彰显我天朝上国之气度风范,不得有误!”
皇帝的金口玉言,瞬间将这件事推向了高潮。正式的册封诏书很快拟就,用最庄重的格式和辞藻,褒扬了李兰心(现应称文成公主)的品德与担当,明确了和亲的崇高意义。当宣旨太监手持明黄诏书,在江夏王府香案前高声宣读时,整个长安城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座府邸。
先前那些或明或暗的议论、猜测、甚至些许的同情与观望,此刻尽数化为了由衷的敬佩与赞誉。朝堂之上,曾经激烈反对和亲的程知节等武将,在得知文成公主乃自愿请行后,亦是无不动容。他们或许仍对和亲策略保留意见,但对这位年仅十几岁、却拥有如此胸襟气魄的宗室女,无不肃然起敬。一位老将军甚至在退朝后,对同僚感叹:“若满朝文武,皆有文成公主此番担当,何愁边患不靖?”
而那些本就支持和亲的文臣,更是将此视为一次完美的胜利。文成公主的主动应允,使得这场政治婚姻摆脱了“屈辱”的色彩,披上了“为国为民”、“深明大义”的光辉外衣。他们不吝赞美之词,将文成公主比作古代那些为国分忧的贤德后妃,她的形象在士林清议中被迅速拔高,成为了忠君爱国的典范。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晋王李治耳中。他独自在书房中沉默了许久,心中五味杂陈。有提议被采纳、局势得以推进的轻松,有对文成公主抉择的深深敬佩,但更有一份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他想起了武媚,想起了那次梅林下的指点。若非她那番高屋建瓴的分析和精准的人选推荐,事情绝不会进展得如此顺利,甚至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武媚的智慧,如同暗夜中的明灯,再次让他感到惊叹与折服。他对那位身处芷兰轩的才人,除了日益增长的好感,更多了一份难以言说的倚重与好奇。
芷兰轩内,武媚正在修剪一盆秋菊。当小太监低声将文成公主受册封的消息禀报给她时,她手中的金剪只是微微停顿了一下,便继续娴熟地剪去一枚多余的枝叶。
“知道了。”她淡淡地应了一声,神色平静无波,仿佛听到的只是一件寻常小事。
然而,在她低垂的眼眸深处,一丝几不可察的微光悄然闪过。那是一种洞察局势按预期发展的了然,一种对文成公主勇气的默默赞许,或许,还有一丝对自己悄然推动历史进程的、隐秘的成就感。她深知,这只是开始,更大的波澜,还在后方。但她更加确信,自己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玉旨已下,文成公主之名,瞬间成为长安城最耀眼的符号,承载着帝国的期望,也凝聚了无数复杂的目光。一场牵动两国命运的盛大旅程,即将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