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几乎是脚下生风地离开了那片幽静的梅林,胸膛里却像揣了一团暖融融的火,驱散了秋日的凉意,更驱散了盘桓心头多日的阴霾。武媚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声调,却像一把精巧的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他思维中那把沉重的锁。那些关于国体尊严与边境安宁的激烈对抗,那些让他倍感无力的两难抉择,在这一刻,仿佛被引向了一条豁然开朗的全新路径。
“转换势能……文明教化……”他低声咀嚼着这两个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不再被困于“嫁”或“不嫁”的狭小圈子,而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地方,俯瞰全局。如何将一桩可能被视为妥协的政治婚姻,转变为一场主动的文化输出和战略布局?武媚的提议,像在他面前展开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他不禁回想起与武媚的几次相遇。第一次,在那片萧瑟的梅林,她单薄的身影、苍白的脸色,以及那双蕴含着无尽心事、却又带着不屈光芒的眼睛,如同一幅凄冷却动人的画,深深印在了他的心底。那时,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混合着同情与好奇的触动,为一个身处逆境却似乎并未被完全压垮的灵魂而感到惊异。
后来的几次,或许是在父皇召见才人询问典籍的场合,他远远看到她沉静应答,言辞清晰,引据得当,那份专注与灵慧,在众多妃嫔中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莫名吸引人。她不像有些人刻意卖弄才学,也不像有些人畏缩怯懦,只是安静地在那里,却让人无法忽视。
而今日,在这同样熟悉的梅林,她再次给了他巨大的震撼。这一次,不再是出于对她个人境遇的同情,而是对她内在智慧的真正折服。一个久居深宫、且曾遭受冷落的才人,竟能对朝堂僵局有如此清晰而高明的见解?这需要何等的聪慧与洞察力?那份沉静外表下蕴含的力量,远比他最初想象的更为深邃。
“女中诸葛……”李治在心中默念,只觉得这个称呼再贴切不过。与那些只知争宠或吟风弄月的女子相比,武媚就像一枚被尘土暂时掩盖的明珠,其光华一旦显露,便令人无法逼视。她不仅解了他的困惑,更让他学会了一种超越表象、直指核心的思考方式。这种精神上的指引和智力上的启迪,对他而言,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充满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一股混合着感激、由衷钦佩以及那份自初遇便埋下的、微妙的好感,此刻如同藤蔓般悄然滋长,紧紧缠绕在他的心间。
回到自己的寝殿,李治立刻屏退了闲杂人等。他心中的激动逐渐沉淀为一种冷静的决心。他不再犹豫,开始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
他首先召来最信任的内侍,低声吩咐其设法打听江夏王李道宗之女李兰心的具体情况——并非大张旗鼓,而是通过可靠的宗室或旧臣渠道,核实武媚口中“蕙质兰心”的评价是否属实,才学品性究竟如何。他需要确凿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提议。
接着,他埋首书案,重新翻阅史籍,尤其是汉代与匈奴、乌孙等和亲的记载。这一次,他带着武媚启发的“积极转化”视角,不再局限于和亲本身的屈辱与否,而是重点分析那些成功带来长期和平、促进文化交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原王朝影响力的案例。他将这些例子仔细摘录、归纳,准备作为说服父皇和朝臣的有力论据。
他还预想了朝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对声音。主战派会强调尊严,他会以“文化征服有时胜过刀兵”来回应;担心公主受苦的,他会强调选择德才兼备者方能担此重任,并彰显天朝风范。他试图站在父皇和重臣的角度,用更宏大、更长远的利益来说服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到自己的视野和思辨能力都在飞速提升。一种参与重大决策的使命感和逐渐成熟的自信,在他心中油然而生。而这一切变化的起点,都源于芷兰轩旁,那位曾被他惊鸿一瞥、身处逆境却难掩光华的女子。
夜色渐深,李治仍在灯下奋笔疾书,整理思路。当他终于放下笔,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清明时,窗外已是月明星稀。他走到窗前,深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武媚的身影——第一次见时的脆弱与坚韧,今日进言时的沉静与智慧。两种形象重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愈发清晰、也愈发引人探究的轮廓。
“武才人……”他轻声自语,目光望向芷兰轩的方向,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庆幸,有钦佩,有好奇,还有一丝连他自己也尚未完全明晰的、想要靠近和了解的渴望。“若非你,我何时才能看清这迷局……”
这一夜,晋王李治睡得格外沉稳。他心中有了方向,更收获了一份源于智慧碰撞的深刻触动。那份自梅林初遇便悄然种下的惊鸿之影,在智慧的浇灌下,已悄然生根发芽。暗生的钦佩,如同夜空中渐亮的星辰,虽不张扬,却已坚定地闪烁在他年轻的心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