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殿内关于和亲的激烈争论,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长安城的每一个权力角落。表面的朝议之下,暗流随着各方势力的盘算与应对,变得愈发汹涌复杂。
晋王府·李治的困惑与初思
不同于东宫的正式,晋王府的氛围相对闲适一些。但此刻,年轻的晋王李治眉宇间也锁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凝重。他虽未正式参与核心朝议,但作为备受关注的皇子,自然有渠道知晓吐蕃请婚这等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他单纯的世界里,吐蕃是侵犯边境的敌人,是“蛮夷”。将大唐公主下嫁,听起来确实有些……难以接受。他想起读史书时看到的汉朝远嫁公主和亲的记载,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憋闷之气。他觉得,强大的帝国理应通过武力让四夷宾服,而非依靠女子的婚姻。
然而,他也隐约感觉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父皇没有当场拒绝,重臣们争论不休,说明其中必有极深的利害关系。他想起之前自己提出的“剿抚并用”之策,如今吐蕃主动提出和亲,某种意义上,正是“抚”的极致体现。这让他有些困惑,自己的建议难道会引向这样的结果吗?
他召来王府中几位以见识广博着称的文学侍从,询问道:“孤近日听闻吐蕃请婚,朝中争议颇大。依诸位看,这和亲之策,于国而言,究竟是利是弊?”
侍从们各抒己见,有的强调国体尊严,有的分析边境实利,听得李治更加觉得此事错综复杂。他意识到,治理国家远非读几本圣贤书那么简单,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这种认知,对他而言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被迫的成长。他暂时得不出明确的结论,但这件事无疑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让他开始跳出简单的善恶忠奸观念,去思考更现实的政治权衡。他并未将此事与宫中哪位妃嫔直接联系起来,毕竟,和亲公主是远嫁吐蕃,并不会直接影响后宫格局,他的担忧更多是基于一个皇子对帝国尊严的本能维护和对复杂局面的初步思考。
芷兰轩·武媚的静观与默察
芷兰轩内,武媚得知消息的渠道更为隐秘和滞后,但终究还是知晓了。她放下手中的书卷,静静沉思了片刻。
对她而言,此事发生在遥远的朝堂和更遥远的吐蕃,似乎与深宫中一个小小的才人并无直接关联。那位未来的和亲公主,无论人选是谁,都将远离长安,前往逻些,不会成为后宫中的竞争对手。这一点,她看得很清楚。
然而,武媚的敏锐远超常人。她从中看到的,是风向的变化。陛下和朝廷正在为一个重大的外交决策而烦恼,这本身就意味着外部环境在改变。一个致力于边境和平的朝廷,其内部的重心可能会发生微妙的转移。
更重要的是,她通过此事,再次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大事与个人命运之间的无形联系。一位公主的婚姻,竟能牵动两国邦交,影响万千生灵。这让她对“权力”二字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它不仅是生杀予夺,更是塑造格局、决定命运的力量。
她不会,也不可能去议论此事。但她会更加用心地观察,观察陛下对此事的态度变化,观察朝中风向的流转。这些信息,对于她理解这个帝国的运行规则,对于她未来可能要走的路,都至关重要。她如同一个最耐心的学生,将这件朝堂大事当作一本活的教材,默默研读,汲取着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她的内心平静无波,只是在知识的深潭中,又投下了一颗探究的石子。
西市密室·东方墨的审视与引导
西市茶馆密室内,东方墨面前摊开的,是关于朝堂争论要点、主要官员态度的密报。他的神色平静无波,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和亲之议,完全符合他推动唐蕃关系缓和的战略预期。松赞干布此举,堪称一步妙棋,既避免了军事僵局,又为吐蕃打开了通往文明世界的大门。
对于大唐的反应,他了然于胸。朝堂上的争论,是利益与情感碰撞的必然。他关心的,是李世民最终会如何抉择,以及如何让这个抉择最有利于长远布局。
他迅速做出判断:
1. 乐见其成: 和亲若成,将为他守护武媚、守护天下黎民塑造有利大局赢得更长的战略窗口期。一个稳定的西部边境,符合他的核心利益。因此,在战略层面,他是支持此事的。
2. 微妙引导: 但他绝不会直接介入。相反,他会通过“墨影”的隐秘渠道,做两件看似矛盾实则精准的事:一是在士林清议中,偶尔散播一些关于“怀柔远人”、“化干戈为玉帛”乃是圣王之道的声音,为主和派提供些许舆论养分,但绝不形成压力;二是可能会将一些关于吐蕃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尤其是论钦陵势力对和亲可能心存不满的情报,通过极其间接的方式,传递给朝中那些对和亲效果持怀疑态度的大臣(包括通过晋王府的侍从影响李治的看法)。这并非要阻止和亲,而是要确保大唐在和谈中保持清醒,争取更有利的条件,并让朝廷对吐蕃的潜在风险有充分认知。
3. 保持超然: 指示“墨羽”各系统,在此事上保持绝对静默,绝不留下任何干预痕迹。他的目标是营造大势,而非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无论李世民最终决定战还是和,他都有后续的应对之策。重要的是,不能让任何人察觉到有一股暗流在影响国策。
“大势已动,顺其自然即可。”东方墨收起密报,目光深邃。和亲之事,对他而言,是棋盘上一步重要的过渡,它将为下一阶段更宏大的博弈,拉开序幕。他的注意力,已经开始投向和亲之后,各方势力可能出现的新的变化与机遇。真正的较量,永远在风平浪静之下。
长安城依旧繁华喧嚣,但在权力的脉络中,信息在无声流淌,立场在悄然形成。晋王的困惑,才人的静观,隐士的布局,与朝堂上的喧哗共同交织,等待着那最终一锤定音的时刻。暗潮之下,是无数命运之舟等待调整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