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会议结束后,整个中国仿佛一台被注入了狂暴燃油的战争机器,
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轰鸣声运转起来。
表面上,日军收缩后的占领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
但在这平静之下,是抗日力量紧锣密鼓的最后准备。
黄河两岸,太行深处,巴山蜀水之间,无数支队伍在调动,无数物资在集结,无数钢铁猛兽在秣马厉兵。
在“大兰州工业圈”,所有工厂都进入了三班倒的极限生产状态。
新下线的“风啸”战斗机几乎不需要入库,
直接在跑道上进行最后检测,便由转场飞行员驾驶,奔赴前线各个隐蔽机场。
坦克和重炮的部件在巨大的厂房里组装成型,被迷彩帆布覆盖着,
由重型卡车拖曳着,利用夜色掩护,悄然运往预定的进攻出发阵地。
铁路线上,军列的运行频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汽笛声昼夜不息,满载着士兵、弹药、燃油和粮食。
各战区联合司令部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
派系隔阂、信任缺失、通讯标准不一等问题层出不穷。
但在延安和“东山”体系技术人员的全力协助下,
一套相对高效的协同机制总算勉强搭建起来。
至少,主要势力之间建立了加密的无线电联络网络,
约定了一些基本的协同信号和空中识别标志,避免了最坏的情况。
时间的指针悄然划入了一九四一年的初夏,酝酿已久的风暴,终于到了撕破天幕的时刻。
首先打破沉寂的是西南方向。
这里,是桂系与滇军的桑梓故地,是承载了无数屈辱与悲壮记忆的战场,如今,复仇的烈焰已燃至沸点。
苍茫的八桂大地与磅礴的云岭之南,化作了两个巨大无匹,引弦待发的进攻堡垒。
李宗仁麾下,三十余万桂系精锐已完成最后的集结。
这是由无数个饱经战火,对故土沦陷刻骨铭心的八桂子弟组成的复仇之师。
他们的装备早已焕然一新,得益于隐秘渠道的输入和自身的苦心经营,
步枪、机枪、迫击炮、火箭筒乃至数量可观的卡车和山炮,使得这支以彪悍着称的军队如虎添翼。
更重要的是,那三个齐装满员的“万人快速反应旅”,如同三把精心淬炼,寒光四射的壮家短刀,已然出鞘,随时准备插入敌人的心脏。
与广西遥相呼应,云南王龙云同样动员了二十多万滇军健儿。
这支素有“南天支柱”美誉的军队,在历经血战,稳住西南门户后,早已憋足了一口恶气。
滇军将士多来自高原山地,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吃苦耐劳冠绝全国,且对滇西、桂西的复杂地形了如指掌。
他们的装备同样得到极大加强,尤其擅长山地攻坚与长途奔袭。
龙云同样握有两个精锐的“万人快速反应旅”,作为撕开日军防线的致命尖刀。
战役发起之日,已无秘密可言,唯有堂堂正正之师,以泰山压顶之势,碾碎一切阻碍!
广西方向,李宗仁立于指挥所巨大的地图前,目光如炬。
他没有选择复杂的迂回,而是以正面强攻结合多路突破,彰显绝对的实力与自信。
“进攻!”命令简短而有力,却瞬间点燃了八桂大地的烽火。
刹那间,桂军数百门火炮发出震天动地的怒吼,炮弹如同冰雹般砸向日军经营多年的边境防线。
炮火尚未停歇,三个快速反应旅便如同三支离弦之箭,从三个预设突破口迅猛突入。
坦克轰鸣,碾过铁丝网和堑壕;满载士兵的卡车、越野车扬起漫天尘土,沿着公路、甚至开辟新路,向纵深猛插。
他们不顾一切,打乱日军部署,分割其兵力,为后续主力扫清道路。
其中一支桂军快速旅,以惊人的速度直扑昆仑关旧址。
这里,曾洒满了桂军子弟的鲜血。
如今,钢铁洪流卷土重来,复仇的火焰在每一位将士胸中燃烧。
他们以坦克集群为先锋,辅以精准的炮火支援,对据险顽抗的日军发起了不间断的猛烈冲击。
战斗异常惨烈,日军依托坚固工事拼死抵抗,但桂军将士前仆后继,攻势一浪高过一浪。
最终,青天白日旗再次飘扬在昆仑关巅,宣告着耻辱的洗刷。
主力部队紧随其后,三十万桂军如同决堤的洪流,沿着快速旅开辟的通道,汹涌向前。
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坚克难。
在桂林外围,惨烈的城市争夺战再次上演。
但这一次,攻守易形。
桂军士兵凭借着对家乡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意志,逐街逐屋地与日军展开争夺。
火箭筒摧毁了日军的火力点,冲锋枪在巷战中大显神威。
日军的抵抗虽然凶悍,但在桂军绝对优势兵力和高昂士气的持续打击下,防线不断收缩、崩溃。
云南方向,龙云同样不甘示弱。
二十多万滇军兵分两路,一路东进,与桂军形成钳形攻势,夹击桂西之敌;
另一路则沿滇缅公路旧线,向滇西日军发起猛攻,旨在彻底肃清境内残敌,并策应广西主战场。
滇军的快速旅在崇山峻岭间展现了非凡的机动能力。
他们往往能出现在日军认为绝不可能通过的地方,发起出其不意的袭击。
一次经典的奔袭中,一支滇军快速旅绕过日军正面防线,昼夜兼程,穿越密林,突然出现在一个日军重要后勤枢纽的侧后。
短暂的激战后,他们成功端掉了这个枢纽,焚毁了大量物资。
龙云的主力部队则稳扎稳打,充分发挥其山地战优势。
他们像梳子一样,仔细清剿着盘踞在滇西群山中的日军据点。
每一步推进都伴随着艰苦的战斗,但滇军将士收复故土的决心无比坚定。
在高黎贡山,在怒江峡谷,处处回荡着滇军健儿冲锋的呐喊声。
西南的天空,虽然不像华北那样拥有绝对的制空权,
但涂着青天白日徽的战机也频繁出现在战场上空,提供着至关重要的侦察和火力支援,极大地鼓舞了地面部队的士气。
李宗仁与龙云,这两位西南巨擘,虽各有盘算,但在光复故土这一目标上,展现了高度的默契与协同。
两军情报共享,相互策应,使得日军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更加左支右绌。
日军在西南的防御体系,在这两大重兵集团的合力猛击下,如同被重锤敲击的琉璃,迅速布满了裂痕,继而走向崩碎。
他们曾经依仗的险要地形,在熟悉这里每一寸土地的桂、滇子弟兵面前,优势不再。
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武士道”精神,在对方排山倒海的复仇怒火和优势火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八桂子弟、滇军健儿的怒吼,彻底拉开中华民族,全面战略反攻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