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更早些。
太行山腹地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但“东山”基地内部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年终总结大会定下的目标像上了发条,催动着每一个人。
指挥部里,电话铃声和参谋们的交谈声此起彼伏。
柯明义正对着墙上巨大的地图沉思,左玉波拿着一份刚收到的电文,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老板!好消息!东北基地和联合研究所那边,搞出大动静了!”左玉波的声音将柯明义从思绪中拉回。
“哦,什么大动静,是发动机有突破了,还是新材料出来了?”柯明义转过身,接过电文。
“都不是,但比那个更直接!”左玉波难掩激动,
“是炮,新的重炮,项目代号‘震岳’,口径一百五十毫米!
联合研究所送来了初步测试报告,希望总部派人去验收,并确定最终型号和量产方案!”
柯明义的眼睛立刻亮了。
他快速浏览着电文上的数据,手指不由自主地在桌面上敲击起来。
“走,去会议室,把老朱、谢毅峰,还有各技术部门的负责人都叫来,立刻!”
半小时后,基地核心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得到消息赶来的朱建平嗓门最大:“啥,一百五的重炮,真弄出来了?
快说说,参数咋样?”
负责技术与研发汇总的工程师老周站起身,手里拿着更详细的资料,面向众人开始介绍: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款新型一百五十毫米重型榴弹炮,项目代号‘震岳’,
是由我们‘东山’理论基地提出核心设计思想和弹道计算,
结合了苏联方面提供的部分重炮结构经验,
欧美冶金专家改进了身管钢材配方和膛线工艺,
最后由我们太行山制造基地进行工程化设计和试制的。
可以这么说,它是我们目前能调动的所有技术力量的结晶。”
他顿了顿,看着众人期待的目光,开始念关键数据:
“口径:一百五十毫米,定型为三五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炮管长度:6米,32倍径。
全炮重量:战斗全重控制在5.8吨,比同口径的鬼子重炮轻了至少一吨。
弹丸重量:43.5公斤高爆弹,还有正在开发的穿甲弹和混凝土破坏弹。
最大射程:使用标准装药,14.5公里!使用强装药,能达到16.2公里!”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多少,十六公里?”谢毅峰“嚯”地站了起来,他是带兵打仗的人,最清楚这个数字的意义,
“鬼子的主力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射程最多也就十二三公里顶天了,这样我们可以在他们根本够不着的地方,随便敲打他们!”
“没错!”老周肯定道,
“而且我们的炮弹装药量更大,爆炸威力预估比日军同口径炮弹高出百分之十五到二十。
一炮下去,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区域,基本不可能有活物。”
朱建平搓着大手,兴奋地问:“机动性呢,这么重的家伙,怎么拉上前线?
别光打得远,挪不动窝可不行!”
“这就是另一个优点了!”老周笑着回答,
“我们为它设计了两种机动方案。
一是可以用改进型的‘野牛’重型卡车牵引,公路行军速度能达到每小时三十五公里。
二是可以快速分解为六大部件,包括炮管、炮架、座钣等,分别由卡车或者重型骡马驮运,适应复杂地形。
在预设阵地上,有经验的炮班可以在二十五分钟内完成组装进入战斗状态。”
左玉波补充:“后勤压力也会小一些。
虽然炮弹很重,但因为我们统一了药筒和发射药包标准,并且炮管寿命经过优化,初步测试能达到5500发以上,维护周期比我们之前仿制的那些炮要长。”
柯明义一直没说话,仔细听着每一个细节,这时才开口问道:“精度和可靠性怎么样,测试中暴露了哪些问题?”
老周收敛了笑容,认真汇报:“精度方面,在十公里距离上,测试散布小于三十五米,完全满足压制射击的要求。
可靠性是当前最大的挑战,主要是驻退复进机在连续急速射时,散热效率不够理想,打了十几发后就需要短暂冷却,否则会影响复位一致性。
另外,高低机和方向机的齿轮组在极限射角时,操作手感偏重,需要进一步优化省力设计。”
“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朱建平大手一挥,
“散热不好就改散热片,加强制风冷,齿轮重就优化设计,用更好的钢材,比起它带来的优势,这点毛病算个啥!”
柯明义点了点头,看向众人:“大家的意见呢?”
谢毅峰毫不犹豫:“必须要,尽快定型,优先装备我们第九路军的军属炮兵团!
有了这家伙,以后拔除鬼子坚固据点,或者跟他们的炮兵对射,咱们就彻底占便宜了!”
其他军事主官也纷纷附和。
“好!”柯明义拍板,
“那就这么定了。
老周,你们技术部门立刻组织精干力量,成立攻关小组,就针对驻退机和操作机构的问题,限时解决。
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向玉波申请。”
他看向朱建平:“老朱,你们制造基地也要动起来,提前进行工艺准备,一旦设计定型,立刻铺开生产线。
可以先小批量试生产一批,交给部队在实战中进一步检验。”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朱建平拍着胸脯。
“另外,”柯明义想了想,
“这款炮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我们四方技术力量成功融合的证明。
定型之后,就正式命名为‘三五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几天后,在东北深山的一处秘密试验场,柯明义亲自观看了“三五式”重炮的实弹射击。
看着那庞大的炮身在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后猛地后坐,远处山坳里随即腾起巨大的烟柱,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对身旁陪同的联合研究所中外专家们说:“辛苦了,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证明了我们这条路走得通,接下来,还有更长的路。”
一位德裔冶金专家通过翻译说:“柯先生,这里的科研环境和协作精神令人惊叹,我相信,只要资源充足,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更优秀的武器。”
柯明义望着那门还在散发着硝烟的巨炮,坚定地说:“会的,资源会有的,更好的武器也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