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飞机还没影子,与教练机同时开始设计研发的木质飞机倒是开始展现成绩。
1936年4月28日,太行山深处,被严密伪装网覆盖的隐蔽山谷机场。跑道尽头,一架外形敦实、线条简洁的双翼飞机正进行着最后的检查。
这是“东山”体系航空项目的又一成果,“山魈-36式”多用途运输\/轰炸机的原型机。
“山魈”从设计之初就明确了定位:利用成熟的“太行星-1”发动机和丰富的木材资源,打造一款廉价、可靠、多用途的空中载具。
它的机身为木质框架结合帆布蒙皮,关键承力点用特种钢加强。粗壮的固定式起落架显示其专注于野战起降能力。
两台285马力的“太行星-1”发动机分别安装在机翼两侧,驱动着精心打磨的木制螺旋桨。
总工程师仔细核对完最后一项检查单,朝试飞员老葛点了点头。老葛深吸一口气,扣紧飞行帽,推动油门。
两台发动机爆发出平稳的轰鸣,飞机开始滑跑。得益于大翼展和轻量化设计,它只在粗糙的跑道上颠簸前行了不到两百米就轻盈离地。
首飞过程谨慎而简短。飞机在机场上空进行了基本的平飞、转弯和模拟单发停车操作。虽然速度不快,但飞行姿态稳定,操纵响应符合预期。二十分钟后,飞机平稳着陆,粗壮的起落架很好地吸收了冲击。
在地面等待的柯明义和工程师团队迅速围拢。试飞员报告指出了一些小问题:方向舵在高速时略感沉重,右发动机振动稍大。但整体评价是正面的,飞机达到了设计指标,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低空低速性能。
“山魈-36”的首飞成功,意味着“东山”体系初步掌握了双发飞机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双发布局决定了它不是空战平台,其价值在于多功能、高生存性和夜间操作性。
1. 轻型轰炸\/攻击机:机腹弹舱或机翼下挂架可携带300-500公斤的弹药。例如:2枚100公斤炸弹 + 4枚50公斤炸弹,或集束小型炸弹,或“东山”自产的火箭弹。
利用双发飞机的稳定性进行低速瞄准轰炸,或使用火箭弹对地攻击。尤其擅长夜间出动,袭扰日军阵地、仓库、车队。
2. 运输\/联络机:拆掉武器后,机舱可容纳4-6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运送1-1.5吨的紧急物资(药品、弹药、关键零件)。
向敌后游击队根据地、孤立据点进行秘密运输和人员接送。其低速性能和双发安全性使其能在简易、短小的野战跑道起降。
3. 侦察\/炮兵校射机:搭载一名观察员和一台大型航空相机或无线电设备。凭借双发带来的更高安全性和较长航时,在前线后方进行战术侦察,为炮兵指示目标。
4. 教练机:用于培训轰炸机、运输机飞行员的多引擎飞行操作程序。
柯明义在现场没有过多表态,只下达了简洁的指令:“根据试飞数据优化设计。优先解决振动问题。准备小批量生产五架,用于实战评估和人员训练。”
参数 “山魈-36式”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发动机 2 x “太行星-1” 星型发动机,单台285马力
最大速度 280-320 km\/h (双发阻力大,功率不足导致速度不高)
巡航速度 220-250 km\/h
升限 6,500 - 7,500 米
航程 1,000 - 1,500 公里 (这是其最大优势)
最大载重 1,000 - 1,500 公斤 (包括燃油、武器、人员)
武备 2挺7.92mm机枪用于自卫(机背或机腹活动枪座),最多500公斤炸弹或火箭弹
乘员 2-3人 (飞行员、副驾驶\/投弹手、观察员\/机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