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虽然减员不少,但抵达陕北的主力部队仍有近七万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装备。
通过柯明义建立的秘密渠道以及“东山-太行”体系的持续输血,这批红军骨干部队换上了清一色的“东山造”精良装备:
步枪:主力部队基本换装了“改良汉阳造”步枪和少部分“快响二十式”半自动步枪,淘汰了大部分老旧栓动步枪(没办法,就是全配半自动步枪,子弹也跟不上消耗)。
机枪:每个班配一挺“太行式”轻机枪(仿捷克式改良),每个连配有机枪排,装备重机枪(枪是配了,子弹大部分还得他们自己想办法)。
火炮:营级配属迫击炮,团级则有“没良心炮”升级版(射程和精度提升)甚至部分缴获或交换来的山炮、步兵炮。
弹药:供应相对充足,尤其是复装子弹和手榴弹,能支撑中等强度的战斗。
被服后勤:虽仍显朴素,但棉衣、军鞋基本保障,不再是赤脚草鞋。
与此同时,在太行山深处,“东山”基地扶持下的“老君洞”基地(对外保密,内部仍习惯称太行山基地)经过现代化的设计和机械化作业,早已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地下抗战堡垒”。
太行山基地详细布防情况:
1. 核心位置:位于太行山脉南段,横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复杂山区。核心区选在一条人迹罕至、名为“盘龙峪”的巨大峡谷及周边山体中。入口极其隐蔽,多为天然溶洞或废弃矿洞改造(俗称老君洞)。
2. 防御工事(地表与地下结合):
外围警戒圈(半径15-20公里):遍布观察哨、潜伏哨。交通要道、可能渗透的路径上,密布地雷、绊雷、陷阱。设有多个假阵地、假仓库吸引火力。
中层防御圈(半径5-10公里):利用山势,构建了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明碉暗堡。火力点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交叉火力网,覆盖所有可能进攻的路线。大量屯兵洞、防炮洞、物资储存点深藏山体。
核心区(盘龙峪及主峰区域):
洞口防御:所有主要洞口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设有数道厚重的防爆门。洞口外有环形工事,配备重机枪、高射机枪(平射)、甚至直射火炮。
地下体系:山体内部已被掏空大半,形成庞大的地下网络。包含:兵工厂(生产线深藏)、弹药库(分区存放,防殉爆)、粮库、油库、医院(手术室、病房)、指挥部、人员宿舍、学校、水库、发电站(利用地下河)等。地道四通八达,连接各功能区及备用出口。
防空:各处山顶制高点秘密部署有防空哨和高射机枪阵地,虽无法完全抵御大规模空袭,但能有效威慑低空扫射的敌机。部分高射炮阵地,虽然没大卵用,但瞎猫也能碰上死耗子,吓唬吓唬小鬼子飞机也算可以了。
3. 驻军与装备:基地常驻防卫兵力为一个加强团(约5000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熟悉地形。另有上万技术工人、后勤保障人员,必要时均可拿起武器作战。储备的弹药、粮食、药品可供全员坚守半年以上。(谢毅峰的两万机械化部队没算里面,那是野战部队,在外面乱晃的,另民兵和游击队没算。)
129师的强大实力:
八路军129师作为首批进入太行山区的主力部队,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与“太行山基地”的紧密合作和物资交换,实力大增:
兵力:不仅原有编制满员,还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和民兵,总兵力(含基干民兵)已接近四万人。
装备:是八路军中换装“东山造”武器最彻底的部队之一。半自动步枪、轻机枪普及率很高,还组建了直属的炮兵营(拥有“没良心火箭筒”和部分山炮),甚至有一个小型的汽车运输队(用于关键物资转运)。
训练:在“东山”派遣教官(以技术人员名义)的帮助下,战术训练,尤其是步炮协同、游击战、山地攻防战水平大大提高。
根据地:以太行山基地为核心支撑点,建立了广阔而巩固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群众基础极好。
(有个大佬护在周围挡风遮雨,真好!人太多,地太大,主角感觉管着有些力不从心了!就这样苟着,搞搞后勤,跟着八路打打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