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中国,就像一口烧得滚烫的油锅,表面暂时平静,底下却早已滚油翻腾,就差最后那一把葱花扔下去。
南京,蒋介石的官邸。
他看着桌上厚厚一摞报告,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军统和中统的密报像雪片一样飞来,内容触目惊心:
“阎锡山太原兵工厂疑似试制成功新式步枪,性能不逊于德械…”
“桂系李宗仁部秘密组建‘特种爆破队’,装备大量仿制‘没良心火箭筒’…”
“滇龙云通过滇越铁路,大量输入机械设备和稀有金属…”
“各地军阀频繁接触,似有联合自保之势…”
“赤匪虽遭创,然其主力未散,近日得北面(指苏联及太行)不明援助,活动愈发猖獗……”
“砰!”老蒋一拳砸在桌上,茶杯震得乱响。
“娘希匹!一个个都不老实!拿着全国的资源,都在给自己捞好处,扩充实力!还有共匪,简直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巨大的危机感像毒蛇一样噬咬着他的心。他原本指望通过“围剿”彻底消灭红军,再慢慢收拾各地军阀,整合全国力量。
可现在,军阀们借着抗日的名头和不知从哪流出去的技术,偷偷壮大了。红军虽然被压着打,但也没被打死,反而好像缓过点气,还跟北面勾勾搭搭!
再这样下去,他苦心经营的中央军优势将荡然无存!必须快刀斩乱麻!
“不能再等了!”老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必须先彻底解决心腹之患(指红军)!传我的命令!”
一道道杀气腾腾的密令从金陵发出:
· 任命德国顾问赛克特为总顾问,全力策划针对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作战方案。此次作战,将不再是以往的长驱直入,而是采取极其恶毒的“堡垒主义”新战术!
·调集百万大军!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嫡系和杂牌军就高达五十万!
·动用一切资源,沿着苏区边界,修建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碉堡和封锁线!计划修建数千个碉堡,用铁桶阵的方式,一步步压缩红军的生存空间,困死、饿死他们!
·严令各地军阀,特别是北方的阎锡山、南方的陈济棠等人,必须派出部队参与“围剿”,不得阳奉阴违!
·严密封锁一切可能流向苏区的物资,特别是粮食、药品、盐和军火!
老蒋这是下了血本,也动了真格。他要毕其功于一役,用绝对的实力和最残酷的封锁,将红军彻底碾碎在江西!
江西,瑞金。红军总部的气氛同样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从九一八开始,中国局势风云变幻,红军中的苏联部分领导人,因决策经常无法及时跟上步伐,三人逐步稳住核心力量,占据绝大部分领导权)
第一人抽着呛人的土烟,眉头紧锁。第二人看着地图上那代表敌军堡垒和兵力的、越来越密集的蓝色箭头,拳头捏得发白。第三人则快速翻阅着各方传来的情报,脸色严峻。
“老蒋这是要下死手了。”第二人声音沙哑,“堡垒战术,层层推进,压缩空间,断绝补给…这是最毒的一招!我们正面打,兵力装备悬殊,耗不起。突围…四面都是铁壁合围,往哪里走?”
第一人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老蒋这一招,很厉害。他看准了我们苏区地窄人稀、资源匮乏的弱点。想用堡垒和封锁,活活把我们勒死在这里。”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赣南的区域:“不能再抱有任何幻想了!死守,只有死路一条!我们必须跳出去!只有跳出去,才能活!”
“但是,”第三人接过话,忧虑地说,“向北?是蒋介石的中央军重兵集团和长江天险。向东?是闽浙赣边区,地主武装强大,且靠近沿海,容易遭敌舰炮击。向南?广东陈济棠的粤军实力不弱,且语言不通,群众基础薄弱。”
他的手指最终划向广袤的西部:“唯一的方向,只有向西!向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那里是山区,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还有不少地方军阀与蒋介石离心离德,有周旋的空间。而且…理论上,可以向北打通与国际(指苏联)的联系通道。”
战略转移的方向,其实早在高层内部讨论了无数次,此刻变得更加清晰和紧迫。
“我们必须提前行动!”第一人决断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动挨打,等到敌人把堡垒修到我们鼻子底下再跑!那样就太晚了!要主动走!趁现在老蒋的包围圈还没有完全扎紧,部队还有战斗力,立刻开始准备!”
“同意!”第二人和第三人异口同声。
一项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做出了:放弃固守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战略转移,向西突围!时间,就定在1933年10月秋收之后!
这一次,他们吸取了过去的教训,不再仓促行事。尽管形势危急,但准备工作必须尽可能充分:
1. 精简整编,隐匿意图: 对外宣称“扩大红军”、“开辟新游击区”,秘密对部队进行整编,精简机关,充实战斗连队。将老弱病伤人员提前分散安置到群众家中或秘密基地。所有行动都在夜间进行,严格保密。
2. 筹集物资,保障供给: 发动苏区群众,加紧筹集粮食、草鞋、冬衣。兵工厂加班加点,复装子弹,制造手榴弹。将有限的资金拿去购买急需的西药、电池、通讯器材。从“太行山”渠道换来的那批宝贵弹药和机枪被列为最高机密,准备用于最关键的战斗。
3. 政治动员,坚定信念: 在高级指战员中进行层层传达和动员,说明转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强调这是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为了北上抗日。要求各级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确保队伍不散、军心不乱。
4. 确定路线,派出先遣: 精心选择了数条可能的西进路线,并派出了多支精干的先遣队(其中就包括王老师长那支从太行山返回、装备焕然一新的部队),提前侦察敌情、勘察道路、联系可能的同情力量(如西南地区军阀)。
5. 安置群众,处置资产: 秘密安排地方干部和游击队坚持斗争,妥善安置无法随军行动的家属。将无法带走的笨重设备、文件档案就地掩藏或销毁。
整个中央苏区,就像一部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在“一切为了前线”、“保卫苏区”的口号掩护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一场空前大转移的准备。
1933年10月,秋风吹过赣南的红土地,带来了丝丝凉意。
蒋介石的百万大军正从四面八方向苏区缓缓合拢,无数的碉堡正在山岭间被修建起来。
而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秋天,一支承载着中国革命未来希望的队伍,即将告别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踏上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被动逃亡,而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转移。虽然依旧前路艰险,但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有了更强的武器装备(部分),有了更明确的战略目标。
一支更加精干、意志更为坚定的红军,即将揭开历史上那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的序幕。而这一次,它的开局,或许会有些许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