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底,东北的风已经带着刀子似的寒气,早晚出门能冻得人鼻子发酸。
柯明义站在矿洞门口,看着天上飘起的零星雪花,心里咯噔一下——冬天要来了。
他立马把左玉波、张参谋和后勤支队的负责人都叫到会议室,桌子上直接摊开一张物资清单,语气急得很:
“都别磨蹭!冬天一来,山里能冻掉耳朵!粮食、柴火、棉服,三样东西,必须在雪封山之前囤够!”
左玉波先皱着眉开口:“柯老板,粮食现在够吃,但要过冬,还得再备至少五十万斤!咱们自己种的土豆刚收了,有二十万斤,还差三十万斤得从外面弄。”
柯明义直接拍板:“找三大佬!杨靖宇那边有玉米大豆,马占山山里能打猎囤肉干,赵镇藩靠近平原,秋粮肯定多!就说咱们用弹药换,一斤子弹换十斤粮,他们肯定愿意!”
后勤支队的王队长赶紧记下来:“我这就安排人跟他们的联络官对接,争取三天内把粮车盼来!”
张参谋指着清单上的“煤炭”二字,“燃料更要紧!水电站得靠煤维持,车间取暖、做饭都得烧煤,最少得囤二十万斤!江源镇的煤窑虽然供着,但雪天路滑,得提前拉够!”
柯明义点头:“让运输队加把劲,白天黑夜连轴转!再组织人手,去山里砍枯木,劈成柴火堆起来,万一煤不够,柴火还能顶一阵!”
最棘手的是棉服。基地上上下下两万多人,老老少少都得有棉衣棉裤,光靠之前缴获的那点根本不够。
左玉波愁得直挠头:“布和棉花不好弄啊!北平那边虽然能运,但路上积雪后不好走,而且鬼子查得严。咱们自己纺线织布太慢,赶不上趟。”
柯明义想了想,突然拍桌子:“有了!找马占山!他凤凰山那边有不少猎户,肯定藏着皮子!再跟赵镇藩换,他那边有作坊能鞣制兽皮,咱们用机床零件换皮子和棉花,让他帮忙加工皮袄!”
他又看向技术支队的人:“你们赶紧弄几台简易缝纫机!以前是手工缝衣服,太慢!有了缝纫机,妇女们一起上,缝棉衣的速度能翻一倍!”
命令一下,整个东山基地瞬间掀起了“囤物资大战”。
运输队的骡马没日没夜地跑,从江源镇拉煤,从杨靖宇那儿拉玉米大豆,从赵镇藩那儿拉棉花和兽皮,马队回来的时候,每匹马都驮得满满当当,马身上都结了霜。
男人们拿着斧头锯子,钻进深山里砍枯木,一人扛着一捆柴火往回走,脸冻得通红,却没人喊累。砍回来的柴火在基地外围堆成了好几座小山,远远看去跟城墙似的。
妇女们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技术支队赶制出十台简易缝纫机,车间里“哒哒哒”的机器声就没停过。
会针线活的妇女围着布料棉花转,不会的就帮忙弹棉花、裁布料,连小姑娘都学着穿针引线,帮着缝扣子。
仓库里,粮食一袋袋码得老高,棉花堆得跟小山似的,兽皮被鞣制得软乎乎的,裁剪成袄子的样子,等着缝里子。煤炭在专门的窑洞里堆着,防潮又防风。
柯明义每天都去各个仓库转悠,看着物资一点点堆满,心里才踏实。这天他刚看完棉花仓库,就见李总队长急匆匆跑过来:
“柯老弟!好消息!马占山那边送了五千件皮袄过来,还带了不少腊肉和冻鱼!赵镇藩也送了十万斤粮食和两万斤棉花!”
柯明义笑着点头:“好!有这些东西,咱们这个冬天就不怕了!再让大家加把劲,把最后一批棉衣赶出来,等雪下大了,咱们就能踏踏实实待在基地里,一边搞生产,一边等着开春跟鬼子接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