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场大规模的行动悄然展开。
工具车间里,炉火熊熊,锤声叮当,新打造的工具闪着蓝汪汪的钢色,被迅速淬火处理。仓库区,人们忙着将工具分类捆绑,给车辆涂抹油脂防锈。
油印机昼夜不停,墨迹未干的手册被装订成册。会议洞里,柯明义亲自给即将出发的推广小队做动员:
“弟兄们!你们这次出去,不是去打仗,但任务比打一次伏击还重要!见了各路司令、当家、把头脑,都给我把腰杆挺直了!你们代表的是‘东山’!就跟他们说,乱世立足,什么最要紧?是根基地盘!想地盘稳,就得路通粮足!”
“告诉他们,咱们这工具,用的是自家兵工厂的好钢,淬火技术独一份,一镐头下去顶杂牌货三下!”
“这修路法子,是老师傅用血汗总结的,照着做,省人工、省时间,还能避开鬼子巡逻路线!这梯田技术,能锁住水土,肥力不流失,亩产翻倍不敢说,增加五成稳稳当当!”
“使劲给他们画大饼!就说路修好了,枪炮弹药、粮食伤员转运飞快,鬼子来了能打能跑!田垦多了,粮食自给自足,还能有多余的招兵买马!到时候各个山头连成片,互相呼应,鬼子那点兵力顾头不顾腚,早晚被咱们耗死!”
“价格好说,可以用大洋、金条结,但我们更欢迎用铁矿砂、煤炭、铜料、硫磺、硝石、粮食、皮货来换!具体兑换比例,手册最后一页有清单!”
二十支技术推广小队,携带着沉甸甸的工具样品、成捆的手册以及柯明义签发的“特别通行证”。
骑着健壮的骡马,在精锐护卫的陪同下,分头消失在茫茫雪原和林海之中,奔向地图上标注的各个抗日势力据点。
这记组合拳,精准地打在了各路豪强的痒处。
辽南的铁血团高司令,正为后勤运输效率低下头疼,看到独轮车样品和修路手册,当场拍板用缴获的鬼子铜弹壳换一百辆车的零件和全套工具。
白头山的“穿山甲”大当家,地盘里多是坡地,粮食紧张,对梯田技术和耐用的开荒镐极感兴趣,用皮毛和山参换走了几大箱工具和一批手册。
松江的冯占海司令,苦于根据地联系不畅,对修盘山路的需求最为迫切,咬牙拨出一批粮食,订购了大量修路工具和技术指导。
甚至连远在黑河的“墨先生”,也派人传来消息,希望用边境贸易得来的某些“特殊物资”,换取一批高强度的钢钎和爆破用具。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回东山基地。兵工厂的冶炼炉和锻造车间火力全开,日夜不停地生产各种工具,依然供不应求。堆积如山的原材料则从四面八方被运来,进一步增强了基地的底蕴。
更壮观的是整个东北的态势。
几乎是一夜之间,从辽河平原到兴安岭密林,从松嫩平原到三江沃野,无数支抗日武装带领着根据地的百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蜿蜒的盘山公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山岭间延伸,一米五宽的土石路面虽然简陋,却极大地改善了内部交通。
一层层崭新的梯田如同绿色的阶梯,爬上了昔日的荒坡。各处根据地内部,伐木声、开山声、号子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日军侦察机飞行员彻底迷茫了,拍下的照片显示:
大量疑似抗日武装人员并非在集结训练或调动,而是在……集体劳动?
广阔的山区和平原边缘,到处都是施工场地,烟尘弥漫,人员涌动,根本无法分辨哪些是军事目标,哪些是民用工程。
兵力部署、物资集结的迹象,完全被这庞大的“土木作业”背景噪音所淹没。
关东军司令部的情报参谋们对着这些航空照片和零散报告焦头烂额。
“八嘎!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土工作业掩护军事调动?还是真的在搞什么‘以战养战’的根据地建设?”
“无法判断!范围太大了,几乎所有的反抗军控制区都在动!”
“重点监控目标‘东山’地区的活动也完全融入周边环境,无法有效分离识别!”
鬼子指挥官气得摔了杯子,却又无可奈何。对手似乎换了一种他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在进行战争。
东山基地内,柯明义看着各地反馈回来的、五花八门的“施工进度报告”和雪片般飞来的工具订单、原材料入库单,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对李总队长和张参谋说道:
“这就对了嘛。都忙起来,场面越乱越好,动静越大越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啊!”
“咱们就是闷声发大财。工具照卖,材料照收。兵工厂另一边,给我铆足了劲,改进‘快响二十式’,扩大子弹和炮弹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