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四月,暮春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联军大营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曹操兵败汴水的消息传来,伤兵的呻吟声日夜不绝,粮草补给日渐吃紧,整个营地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下。
然而就在这沉闷的氛围中,一个更加震撼的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响——长沙太守孙坚在清理洛阳废墟时,竟于城南甄宫井中,找到了自十常侍之乱后便失踪的传国玉玺!
消息传开,各营将领奔走相告,士兵们交头接耳,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从追击董卓转移到了这块象征着天命所归的玉石上。原本低迷的士气竟因这个消息而诡异地活跃起来,只是这活跃中带着说不清的躁动与贪婪。
袁绍大帐内,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袁绍高坐主位,面色阴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下方诸侯分列两旁,眼神中闪烁着各异的光芒。
\"孙文台何德何能,竟得传国玉玺!\"袁术第一个按捺不住,语气中满是酸涩,\"此乃国之重器,天命所归的象征,岂能由他一介武夫私藏!\"
韩馥立即附和:\"盟主!当令孙坚立刻交出玉玺,由盟主代为保管,以待朝廷!\"
\"孙坚声称玉玺乃汉室之物,他已派人送往长安呈交陛下,\"孔伷摇头冷笑,\"此分明是托词!谁不知他孙文台的野心?\"
帐内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的焦点只有一个——这块象征着\"天命\"的玉石该归谁所有。坐在角落的曹操冷眼看着这一幕,心中升起一股寒意。这些昔日慷慨激昂要匡扶汉室的诸侯,此刻却为了一块玉石争得面红耳赤。
就在这时,帐帘猛地被掀开,孙坚带着程普、黄盖等将领大步走入。他一身戎装还带着战场的尘土,目光如电扫过众人:\"诸公在此议论玉玺,莫非忘了我们会盟的初衷是要讨伐董卓,匡扶汉室?\"
袁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文台兄误会了。只是玉玺事关重大...\"
\"玉玺之事,坚自有主张。\"孙坚毫不客气地打断,\"今日前来,是要与诸公商议进兵之策。董卓西迁未远,此时追击犹未为晚。\"
然而响应者寥寥。袁绍沉吟不语,袁术冷笑连连,其他诸侯或低头品茶,或整理衣袖,无人出声附和。众人的心思早已不在董卓身上。
接下来的几日,联军大营内的气氛愈发诡异。没有得到好处的诸侯,如孔伷、刘岱等人,眼见无利可图,又忌惮袁绍、袁术兄弟的势力,纷纷以粮草不济、境内有事为由,带着兵马悄然退走。
周晏站在营寨的高处,望着陆续拔营离去的各路军队,轻轻叹了口气。荀彧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同样面色凝重:\"人心涣散,竟至于此。\"
\"利益面前,所谓大义,不过是一层遮羞布罢了。\"周晏的语气平静,却带着洞察世事的清醒。
偌大的联军,转眼间只剩下袁绍、曹操、孙坚等少数几支人马,貌合神离。袁绍虽对玉玺垂涎三尺,但孙坚态度强硬,麾下兵精将猛,他也不敢轻易动手,加之认为董卓已西迁,中原无主,他正好可以凭借盟主声望和四世三公的底蕴,从容经营河北,竟也息了进军之意,开始盘算着回师邺城。
面对这急转直下、分崩离析的局面,曹操心中充满了无力与愤懑。这日深夜,他召集麾下所有核心文武,在自己的大帐内举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
帐内烛火通明,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孔。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乐进等将领位列一侧,荀彧、程昱、周晏等谋士坐在另一侧。气氛压抑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诸公,\"曹操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如今联盟瓦解,诸军星散,袁本初意在河北,孙文台携玺南归。我等该何去何从?是继续西进,追击董卓?还是另谋出路?\"
夏侯惇性子最急,闻言立刻抱拳:\"孟德!管他们作甚!既然他们不去打董卓,我们自己去!就算兵力不足,也可会合张邈等人,共击长安!\"
曹仁相对沉稳,摇头反驳:\"元让兄,我军新败于汴水,兵力折损,粮草匮乏,长途奔袭长安,无异于以卵击石。\"
乐进也开口道:\"袁本初势大,又为盟主,不如暂且依附于他,借其势以图发展?\"
程昱立刻冷哼:\"袁本初外宽内忌,好谋无断,非明主也!依附于他,犹如寄人篱下,恐受其制!\"
荀彧始终沉默着,直到众人争论稍歇,才缓缓开口:\"董卓西迁,中原空虚。兖州地处天下之中,若能以此为基,西迎天子,东抚青徐,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众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下。曹操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最终投向了那个一直安静坐在角落的身影。
\"子宁,\"曹操点名,声音带着期待,\"众人皆已发言,唯你沉默。莫非眼前这纷乱局势,在你眼中已是洞若观火?\"
周晏缓缓抬眼,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从容起身。他走到悬挂的地图前,手指轻点陈留的位置:\"将军,诸公所言皆有道理。然眼下之势,犹如弈棋,不在于一子之得失,而在于全盘之布局。\"
他的目光扫过帐内每一位谋士将领,最后定格在曹操脸上:\"我军根基在陈留,此乃根本。如今联军既散,正是我们摆脱束缚,专心经营根基之时。\"
\"如何经营?\"曹操追问。
周晏转身,面对众人,缓缓吐出九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帐内一时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九个字所蕴含的战略远见所震撼。烛火在每个人眼中跳动,映照出各自不同的思绪。
\"高筑墙,乃巩固根本,加强防御;广积粮,乃发展农桑,积蓄实力;缓称王...\"周晏微微一顿,\"乃韬光养晦,以待天时。\"
荀彧眼中精光一闪,率先击节赞叹:\"妙哉!子宁此九字,可谓道尽当下之要务!\"
程昱也难得地露出赞同之色:\"不务虚名而处实祸,此真智者之言!\"
夏侯惇挠了挠头,虽然不完全明白其中深意,但见荀彧、程昱都如此推崇,也重重拍案:\"好!既然先生们都这么说,那就这么办!\"
曹操豁然起身,连日来的迷茫和压抑一扫而空:\"善!大善!便依子宁之策!明日我们便启程回师陈留!\"
待众人散去,周晏最后一个走出大帐。夜空中的星辰格外明亮,他望着西方洛阳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乱世才刚刚开始,而他们选择的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
这时,荀彧从身后走来,与他并肩而立:\"子宁方才那九字真言,恐怕不只是应对当下之策吧?\"
周晏微微一笑,没有回答。夜风吹动他的衣袂,在这个决定天下走向的夜晚,有些话不必说尽,有些谋略需要时间来验证。
而在不远处的营帐旁,蔡琰静静地望着这边,手中的七弦琴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个看似随性的年轻人身上,似乎藏着这个乱世最难得的清醒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