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秋雨过后,暑气彻底偃旗息鼓。云城的秋天来得清晰而爽利,天空是高远的湛蓝,阳光变得金黄透亮,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暖意。河边的梧桐和银杏,叶子边缘开始染上淡淡的金黄,风一吹过,便发出干燥而清脆的沙沙声响,那是属于秋天的、宁静而丰饶的韵律。
“金石”砚盖被苏晚意郑重地放在书店临窗书桌的一角,与那套粉青茶具为伴。它沉静的存在,像一枚定海神针,时时提醒着她内心的坚守。外界的关注热潮渐渐平息,生活回归到它本来的节奏,却因这份沉淀下来的笃定,而显得愈发从容。
博物馆文保中心那边,《云城舆地考略》的修复完成报告正式出炉,标志着“金匮石室”项目第一阶段圆满成功。后续对其他典籍的修复工作将按计划稳步推进。苏晚意作为特邀顾问的角色告一段落,但她与张研究员及文保中心建立的联络并未中断,那里成了她另一个汲取知识和交流心得的园地。
这天,苏晚意收到了一份来自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会议邀请,是关于“民间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与地方文献研究”的专题研讨会,邀请她作为基层实践的代表之一去做交流发言。这无疑是对她和“墨香记忆”工作的又一次肯定。
她拿着邀请函,有些犹豫。她并不怯于在熟悉的领域分享,但面对更广阔平台上的专家学者,心里难免有些打鼓。
顾屿看出她的迟疑,拿起邀请函看了看,语气平和:“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是去证明什么,而是去分享你们的经验和思考。‘墨香记忆’的模式,尤其是社区参与和文化传承结合的路子,很有价值。”
他的肯定驱散了苏晚意最后一丝顾虑。“嗯,”她点点头,“那我就去。”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意开始认真准备发言稿。她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选择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墨香”如何从一间书店出发,如何发起“云城记忆”项目,如何在偶然中发现线索并参与“金匮石室”的探寻与保护,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社区居民和专业人士如何形成合力。她着重强调了那种“润物无声”的、扎根于社区的文化传承方式,以及其所带来的、超越经济指标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凝聚力。
顾屿在她准备的过程中,充当了最好的听众和参谋。他会从听众的角度提出疑问,帮她梳理逻辑,让讲述更加清晰有力。有时,两人会为了一个措辞或一个案例的选择讨论到深夜,书店里灯火通明,只有秋虫在窗外低吟伴奏。
研讨会的前一天,苏晚意终于将发言稿修改满意。傍晚,两人沿着秋意渐浓的河岸散步。夕阳将河水染成流动的金色,岸边的芦苇开着雪白的花穗,在风中摇曳。
“紧张吗?”顾屿牵着她微凉的手,放入自己大衣的口袋里。
苏晚意感受着他掌心传来的稳定温度,摇了摇头:“有点,但更多的是期待。就像……就像把我们在云城做的这些小事,讲给更多可能关心的人听。”
“这就够了。”顾屿侧头看她,夕阳的余晖在她脸上镀了一层柔和的光晕,眼神清亮而坚定,“真诚的分享,本身就是力量。”
第二天,苏晚意独自踏上了前往省城的火车。顾屿没有陪同,他尊重她需要独立面对和展示的舞台。站在研讨会的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些专注的面孔,苏晚意深吸一口气,开始了她的分享。
她讲得很慢,很稳,没有激昂的语调,只有平静的叙述和真挚的情感。当她讲到志愿者们自发记录老人讲述的故事,讲到孩子们在工作室里好奇地触摸古老纺车,讲到那块“金石”砚盖所代表的坚守时,台下格外安静。她展示了几张工作室活动和石室发现的照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只有充满人情味的细节。
发言结束,掌声热烈而持久。会后,好几位学者和同行主动来找她交流,对“墨香记忆”的模式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人提出合作的可能。苏晚意从容而谦逊地回应着,她知道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背后那个充满生机的团队和那片深厚的土地。
傍晚,她带着满满的收获和略微的疲惫回到云城。顾屿在出站口等她,手里拿着一杯她喜欢的、还温热的桂圆红枣茶。
“怎么样?”他接过她简单的行李,将茶递到她手里。
苏晚意喝了一口温甜的茶汤,驱散了旅途的疲惫,抬头对他露出一个明亮而舒展的笑容:“很好。很多人对我们的工作感兴趣。”她没有细说赞誉,但那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已说明了一切。
顾屿看着她眼中重新被点亮的、充满自信的光彩,心中欣慰。他的晚意,正在属于她的舞台上,一步步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耀眼。
秋夜凉爽,星空朗朗。两人并肩走在回“墨香”的路上,脚步声在寂静的巷弄里回响。苏晚意絮絮地说着研讨会上的见闻和启发,顾屿安静地听着,偶尔回应几句。
秋风拂过,带来丹桂的馥郁香气,也带来收获季节特有的、安宁而充实的气息。苏晚意想,这个秋天,于她而言,不仅收获了事业的认可,更收获了一份内心的“秋声”——那是在喧嚣中保持沉静、在挑战中坚守初心的、如同金石般清越而坚定的回响。而这份回响,将伴随她和顾屿,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