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白日被拉得极长,直到晚上七点多,天色才恋恋不舍地彻底暗下来。暑热却未完全消散,化作一股粘滞的、包裹着肌肤的温热气流,只有在河边或是有穿堂风的地方,才能觅得些许清凉。
顾屿给管家打过那个电话后,并未再主动询问北城的情况,那边也似乎默契地保持了沉默,不再有新的消息传来。这种刻意的平静,像夏日雷雨前沉闷的低气压,反而让人隐约察觉到水面下未曾停息的暗流。但顾屿似乎真的将它搁置在了一旁,每日照旧处理“晨曦”的事务,陪伴苏晚意,或是独自在古镇里漫无目的地散步,神情是一贯的沉静,看不出太多端倪。
只有苏晚意能察觉到他那份平静下的细微不同。他沉思的时间似乎多了一些,偶尔看向北方天空的眼神里,少了些以往的冷硬和戒备,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类似于……审视过往的复杂。她知道,他那句“让她好好休息”,并非冲动之言,而是内心某种平衡被打破后又重新建立的结果。她不去点破,也不去追问,只是用更细致的陪伴和更寻常的日常,为他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内心安宁。
这晚,两人在书店后院纳凉。院子里拉了盏暖黄的防蚊灯,光线昏朦,反而衬得夜空中的星子格外清晰。苏晚意摇着蒲扇,顾屿则拿着一本介绍古法造纸的书,就着灯光随意翻看。茉莉的香气在夜风中一阵阵袭来,浓淡适宜。
“工作室下个月想和邻市那家公益组织合办一个‘古籍装帧体验’的夏令营,主要面向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中学生。”苏晚意忽然开口,打破了夏夜的静谧,“我想试着教他们最简单的卷轴装和经折装,材料都准备好了,你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
她并非真的需要他来做决定,更多的是想与他分享自己的计划和思路,将他更深地纳入她的事业与生活中。
顾屿从书页上抬起眼,看向她。灯光在她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眼神清澈而认真。他合上书,很自然地接话:“想法很好。体验性强,也能让他们直观感受古籍的形制之美。不过,工具的安全性和操作的难易度需要把控好,尤其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果需要,我可以帮忙联系一下‘晨曦’投资的一家做教育科技的公司,他们有一些互动展示和安全操作指导的现成方案,或许可以借鉴。”
他的回应迅速而切中要害,不仅肯定了她的想法,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支持路径。苏晚意眼睛弯了起来:“那太好了!我正愁怎么把步骤讲得更直观有趣呢。”
话题就此展开,两人就着夏令营的课程设置、物料准备、宣传方式等细节,低声讨论起来。顾屿的商业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与苏晚意对内容本身的深刻理解和教育情怀,在此时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没有谁主导谁,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协同,如同两条溪流,汇入同一条河道,奔涌向前。
讨论间歇,苏晚意起身去屋内添茶。回来时,看到顾屿正仰头望着星空,侧脸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安静。
她将新沏的茶放在茶几上,轻声问:“在想什么?”
顾屿收回目光,转向她,摇了摇头,嘴角牵起一个极淡的弧度:“没什么。只是觉得,现在这样……很好。”
他没有具体说明“这样”是指什么,是这夏夜的安宁,是刚才默契的讨论,还是眼下这整个人生的状态。但苏晚意听懂了。她在他身边坐下,没有靠得太近,只是伸出手,轻轻覆在他放在膝盖的手背上。
她的掌心带着一丝夜风的微凉,贴在他温热的皮肤上。顾屿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然后翻转手掌,将她的手握在了掌心。力道不轻不重,是一种充满了确认意味的包裹。
没有更多的言语。虫鸣在草丛间窸窣,远处河面上偶尔传来夜航船的马达声,模糊而遥远。星空沉默地俯瞰着大地,见证着这小小院落里,无声流淌的温情与懂得。
他们之间,早已过了需要靠热烈言辞来证明情感的阶段。很多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份心照不宣的沉默,便已胜过千言万语。他懂她的坚守与梦想,她也懂他的挣扎与转变。他们各自守护着内心的疆域,又彼此敞开最柔软的部分,给予对方最坚实的支持。
这种“心照”,是风雨过后沉淀下来的信任,是日夜相伴滋生出的默契,更是两个独立灵魂在相互碰撞与磨合后,所达到的最为深刻和稳固的连接。
夜渐深,暑气稍退。顾屿放下书,站起身,很自然地向苏晚意伸出手:“不早了,回去休息吧。”
苏晚意将手放入他的掌心,借着他的力道站起身。两人并肩走进书店,关上门,将满院星光与茉莉香关在身后,也将外界可能的纷扰暂时隔绝。
屋内,灯火温然,书香依旧。明天,又将是一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而他们,将继续在这心照不宣的默契中,携手走过每一个这样的日子,无论晴雨,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