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心里其实也觉得丁一军合适,只是没再多说。
车子跑了六个小时,跨入边界地区后,路况就没那么顺畅了——这边的路没重点修缮,坑洼不平的,车子摇摇晃晃又走了两个小时,才总算到了地方。
刚停下,就被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拦住。
张浩连忙下车出示证件,战士们仔细核查后,又打了通电话确认,这才放行。
往里走,气氛明显不同,没人特意招呼,所有人都步履匆匆,透着一股忙碌劲儿。
张浩打听了实验室的位置,跟着指引过去。
进门前,几人先消了毒,等了好一会儿,过了两道隔离门,还换上鞋套,才被允许进入。
实验室里静悄悄的,一位研究员正盯着显微镜,张浩没敢打扰。
只见他和助理低声交谈着什么,助理飞快地在本子上记录。过了片刻,研究员抬头看到他们,直起身说:“来了?”
“您召唤,我能不快吗?”张浩笑着应道。
这位研究员就是袁老,他性子直,不爱绕弯子,也没多余寒暄,直接道:“跟我来。”
他带着众人走到一面透明玻璃前,指着里面说:“这是我们的第四代品种,你看这组对比数据。”
张浩接过文件夹,上面满是专业术语和图表,看得他头大,只好坦言:“我实在看不懂,您直接说吧,别让我出丑。”
袁老笑了笑,解释道:“这么说吧,去年我们试种了50亩第三代水稻,效果很可观。现在在攻关第四代,但我认为第三代已经可以搞试验田推广了。”
“有具体数据吗?”张浩追问。
“走,去资料室说。”
袁老带着他们来到另一间屋子,跟工作人员交代了几句,调来了一叠文件夹,翻到关键页对比着说,“赵副省长、张省长,您看这个。”
赵副省长接过文件夹,眼睛一亮:“哇,亩产700斤!不错不错,太可观了!”
“是所有地块都这水平吗?”张浩追问。
“对,这是平均数值,大概在700斤左右。”研究员点头。
“好啊!”赵副省长难掩激动,“能带我去仓库看看实物吗?”
“行,这边请。”袁老应声引路。
有人引路,一行人来到后山的仓库区。刚一进门,满眼金黄的水稻便映入眼帘。张浩走上前,抓了一把稻穗,随手捻下几粒,用牙齿轻轻咬开。
“嗯,颗粒饱满,成色很好。”他点头称赞,转头问研究员,“这就是今年秋收的?”
“对,刚收回来没多久。”袁老应道。
“我有个问题,”张浩话锋一转,“这种水稻能让农民自己育种吗?”
袁老摇了摇头:“育种得靠专门的育种基地。农民自己育种的话,技术上跟不上——打药、授粉这些环节都容易出问题。要是用他们自己育的种,明年产能可能就会下降,再过一年,减产会更明显。”
张浩了然,又问:“那您的意思是?现在想让我做什么?”
“张省长,这得看您的打算。”
袁老直言,“我当然是希望能在全省推广。”
张浩没立刻表态,转头看向赵副省长——农业这块的工作,一直是赵副省长分管的。
赵副省长被他看得有些好笑:“看我干啥?你拿主意就行。”
“这摊子事不是你负责的吗?总得跟你商量商量。”张浩道。
“这还有啥好商量的?干呐!”
赵副省长一挥手,语气果断,“这么好的品种,不推广等啥?”
他随即问研究员:“那你今年的种子够不够?”
“够的。”袁老答道,“虽说试验田只种了50亩,但我们有专门的育种基地,好几千亩呢,种子储备很充足。再说我们都搞两年了。”
“那地域适应性测试做了吗?比如高山、严寒地区?”张浩追问。
“目前还没在那些极端地域测试过,”
袁老坦诚道,“但我有信心,起码在咱们周边这几个省份推广,肯定没问题。”
张浩和赵副省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决心。这事儿,干定了。
张浩见赵副省长态度坚决,忍不住调侃:“老赵,那这报告就得你来写了。”
“我写就我写,多大点事。”赵副省长拍着胸脯应下。
张浩转头对研究员说:“既然这事定了,我们就尽快打报告。不过你得留一部分种子,我们还得送东北那边做适应性实验。”
“这是应该的,没意见。”袁老点头。
“到时候可能还得麻烦您这边派几个人过去指导。”张浩补充道。
“我们早考虑到了,没问题。”袁老应得干脆。
张浩又问:“既然杂交水稻搞成了,小麦这些其他庄稼,你们有想法吗?”
袁老摊了摊手:“这事儿还没开始推进,不过原理是相通的。要是能批块地,我们随时可以着手研究。不过人手就显得不足了。”
“行,”
张浩点头,“这事儿我记着,回头让老赵打申请。别总想着分拨弄,我们这两天先把情况摸透,汇总到一起,一次性打报告上去。”
“好。”
袁老应下,随后便带着张浩和赵副省长在各个区域视察,一边走一边详细介绍情况。
贺晴则去对接后勤,安排住宿和用餐这些琐事。
走到一处停放农机的地方,张浩指着一台耕地机问:“这是耕水稻田用的?您觉得怎么样?”
袁老摇了摇头:“实话说,不咋地。一进田就容易陷车,虽说比耕牛省力点,但陷住了就得好多人去抬,反倒耽误事。”
“我明白了,”张浩点头,“也就是说,这设备还得接着改进。”
“那是肯定的,必须改。”
袁老语气肯定,“不然推广起来,农机跟不上,也白搭。”
张浩在基地一待就是三天,和研究员反复商讨后续推进计划。
原本他想让基地抽调人手同步研究小麦,但这三天走下来,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基地人手本就紧张,设备也跟不上,更重要的是,江汉平原的地形地貌并不适合小麦试验,真要做,还得另找地方。
可挪到哪里?谁来出钱?设备怎么配?一连串问题都得解决。
他还是和袁老仔细聊了聊,对方也很坦诚:“这事儿我能帮忙搭把手,但没法牵头。我这边第四代水稻还得盯着,实在分身乏术。”
“行,你先忙你的。”张浩没再勉强,“这事儿过段时间就该有分晓了。”
袁老笑了:“你小子,对老头子我倒是有魄力。”
“那是自然。”张浩哈哈一笑,和赵副省长一起告辞——他得回去盯着推广的事了。
一回到省委,张浩就去找杨书记商量。杨书记听完也很震惊,连连说:“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当即组织班子成员开会,会上多数人都表示支持。
不过也有人提出顾虑:“工作不能全押在这上面,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张浩拿出带来的实物和两年的亩产数据——50亩试验田,连续两年亩产700斤,数据扎实得很。
“事实摆在这儿,”他语气坚定,“我有信心。”
质疑的人看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没再反对,只说保留意见。
最后杨书记一锤定音:“上报!让上面来定夺。真要是成了,到时候申请调拨粮食支持,问题不大。”
张浩虽有些无奈,还是按程序开始上报。
他本以为只是常规汇报,没成想这消息一送上去,竟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
上面听说这品种已试种两年,亩产700斤,都吃了一惊。
要知道,当时最好的田地,赶上风调雨顺,亩产最多也就500斤,一般地块也就400斤左右。
700斤,意味着增产近三分之二,有些地方甚至能翻倍,这数字实在太惊人了。
农业部门立刻派了专家组下来调研,起初还有人觉得是吹牛。
调研,接待的担子落到了赵副省长肩上,他拍着胸脯保证:“放心,保证拿实打实的证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