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微真人再次将养魄方子径直传入魏梦笙识海提醒她时,她正蜷在竹椅上晒着午后的暖阳,指尖还捏着半块没吃完的桂花糕。方子上的字迹如金芒流转,在识海中悬浮片刻,才缓缓印入她的记忆。魏梦笙不敢怠慢,寻来上好的宣纸,研了磨,握着兼毫笔工工整整地誊抄。
道家养生茶之坎离交泰茶:准备玄参10g、竹叶心5g、甘草3g、肉桂粉0.5g、蜂蜜1勺。将材料用沸水焖泡,加入蜂蜜调味。午时(11-13点)服凉茶,戌时(19-21点)服热茶。
道家坤舆载物粥:准备黄芪、山楂、茯苓适量、粳米100克。先将黄芪、山楂、茯苓三味材料浸泡20分钟后,武火煮沸,转文火煎煮30分钟,滤取头遍汤汁;药渣再加清水,煎煮15分钟,滤取二遍汤汁,将两次药汁混合备用。再将粳米与混合的汤汁一同放入锅中,武火煮开后,转文火慢熬30-40分钟,至米烂粥稠即可。
“黄芪、山楂、茯苓、玄参、甘草……”她一边写,一边忍不住嘀咕,笔尖在宣纸上顿了顿,抬眼望向虚空中那抹若隐若现的云气——那是云微真人留在现世的虚影,“真人,您这方子,怎么看都像是老中医馆里随处可见的补气血套餐啊?该不会是从哪个坐堂先生那儿‘借鉴’来的吧?”
虚空中的云气轻轻晃动,传来云微真人带着笑意的声音,温温润润,却又带着几分道者的通透:“青儿果然敏锐。道医与中医本就同出一脉,道医源于中医,却又高于中医。这方子的关键,不在于药材本身,而在于需以自身灵力引天地灵气入药,以气驭血,以神养魄。你如今三魂虽已聚拢,七魄却仍如风中残烛,若不及时调理,不出三日,便会觉身轻如羽,走路飘忽不定,届时莫说施展术法,怕是连穿墙都会卡在半路,进退不得。”
“嘶——”魏梦笙闻言一哆嗦,握着笔的手猛地收紧,笔尖在方子末尾“归元茶”三个字上重重一顿,墨汁晕开一小团,“得,您早说有这风险啊!我这就去备齐药材,保证按您说的来!”
她麻溜地将抄好的方子折好塞进兜里,翻出钱包时,瞥见那张印着自己头像的医保卡——还是她交社保时候就办了的,如今竟成了她在修行食补“采购”的“通行证”。魏梦笙拍了拍医保卡,笑得像个计划得逞的小孩,雄赳赳气昂昂地揣着它冲进了街角的药店。
“这位像大姐的阿姨,要点什么?”柜台后的药师见她风风火火进来,笑着招呼。
魏梦笙“啪”地将方子拍在柜台上,语气豪迈:“照单全抓,每种药材的量,都按方子上的加倍来,管够!”
药师拿起方子一看,眉头微微一挑,顺着方子上的药材往下算,越算眼神越惊讶。一旁的收银小妹凑过来看了眼,见那黄芪、茯苓的量足够熬上几十锅汤药,忍不住咽了口唾沫,眼神里带着几分敬畏:“阿姨,您……您家是开养生馆的吧?这么多药材,够卖小半个月了。”
魏梦笙双手背在身后,学着小区里退休大妈的姿态,慈祥地笑了笑:“不是开养生馆,就是个人‘续命’用。”——续的是魂魄的命,你们这些世俗之人懂什么?她在心里补充了一句,转身提着满满两大袋药材,脚步轻快地回了家。
到家后,魏梦笙搬出积了点灰的砂锅,洗净,将药材一一按比例倒入,又舀了几瓢玉皇观的山泉水。按照云微真人的叮嘱,她左手扶着砂锅沿,右手握着木勺,盯着翻滚的药汤念念有词:“顺时针搅七圈,引天罡之气入汤;逆时针搅七圈,接地煞之力固元……”
搅到第三圈时,她忍不住失笑:“这要是被我当年的西医导师看见,怕是得拎着我的耳朵骂‘封建残余’,说我丢了现代医学的脸。”可转念一想,自己魂穿、修仙、识海里还住了个真人,连“精分”都算不上,简直是颠覆认知三连击,这点搅粥的讲究又算得了什么?
她索性放开了手脚,木勺在砂锅里搅得“风生水起”,勺底蹭着锅壁发出“哗啦”声响,差点真把勺子抡出火星子。不多时,一股混杂着药香与淡淡灵气的气息弥漫开来,闻着竟不似普通汤药那般苦涩,反倒带着几分清甜。魏梦笙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入腹中,瞬间蔓延至四肢百骸,连识海都仿佛清明了几分——这“道医坤舆粥”,
果然和普通补药不一样。
云微真人早有交代,这七日养魄期内,需封存周身灵力,仅靠汤药与自身神魂调理。魏梦笙想着已经合魂“告假”的青儿,那么“日行一善”的功德KpI绝不能停。魏梦笙对着镜子握拳,给自己打气:“功德积分,冲鸭!争取七天攒够‘合魄’进度条!”
第一天:
清晨,魏梦笙换上一身素净的棉麻衣裙,提着提前熬好的归元茶,直奔附近的敬老院。她熟门熟路地找到活动室,见几位老人正围坐着晒太阳,便笑着走过去:“叔叔阿姨们,我来给大家读会儿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