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基层窗口的变化,像一阵清风悄悄越过关隘,传到了周边省份。最先察觉到动静的是邻省河西省委组织部,他们在整理全国民生满意度榜单时发现,汉东的排名三个月内跃升了12位,群众评价里“窗口态度变好”“办事变快”的字眼反复出现。
“得去汉东看看他们到底做了什么。”河西省组织部长在部务会上拍板,立刻组建了由市县窗口主管组成的考察团。出发前,他们特意收集了汉东的轮训文件,看到“三个月分层轮训”“主管领导负责制”等条款时,都觉得这或许就是作风转变的关键。
考察团第一站就去了绿藤市政务大厅。刚进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打动:户籍窗口的工作人员起身接过群众材料,主动说明办理流程;民政窗口的墙上贴着醒目的“一次性告知清单”,一位大姐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填写表格,脸上带着笑意。“三个月前可不是这样。”陪同的绿藤市组织部干部笑着说,递过来的对比照片里,窗口人员还是一副不耐烦的模样。
在岩台市农业局,考察团看到了更具体的变化。渔船年检窗口前,渔民们拿着材料很快就能办完手续,墙上的流程图把审批环节标得清清楚楚。“以前要跑七趟找领导签字,现在两个环节就能搞定。”一位渔民竖着大拇指说。河西省的考察人员赶紧拍下流程图,在本子上标注:“汉东简化签字环节,主管领导提前授权副职代签。”
千湖市的应急管理培训现场更让他们震撼。乡镇主管们正在模拟汛期转移群众,从物资调配到人员分工,每个步骤都有条不紊。“这是汉东轮训的第三阶段,实战演练占了一半课时。”千湖市副局长介绍道,手里的培训台账记得密密麻麻,三个月的课程安排精确到每周。考察团的人赶紧复印了台账样本,连演练脚本都拍了照。
在省委党校,河西考察团见到了高育良。“我们的秘诀就三个字:抓主管。”高育良指着墙上的培训体系图,“三个月里,主管领导先集中学规范,再回去带教下属,每月考核不过关就继续训,直到所有窗口都养成习惯。”他递过去的轮训手册里,服务规范、流程模板、考核标准一应俱全,连基层主管的备课笔记都附了样本。
“这些能不能给我们一份?”河西省考察团的领队忍不住问。高育良笑着点头:“作风建设没有秘密,只要真抓实抓,你们也能做出成效。”当天下午,考察团就带着汉东的轮训文件、流程图、考核表等一整套材料返程了。
回去后不到一周,河西省就下发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轮训方案:同样为期三个月,同样以主管领导为核心,连服务规范里的“微笑服务”“延时办理”条款都一字未改。市县窗口主管们拿到方案时都笑着说:“这是把汉东的作业直接抄过来了。”
很快,华东、华北等地的考察团也陆续来到汉东。他们去绿藤市看窗口变化,去岩台市学流程优化,去千湖市观摩应急演练,带回的材料越来越全:从主管领导的培训课件,到窗口人员的考核试卷,甚至连群众满意度测评表都照搬了汉东的版本。
有省份嫌重新设计课程麻烦,直接联系汉东党校购买了培训视频;有的市县为了让流程更“像汉东”,专门派人来拷贝流程图模板;还有的把汉东的服务忌语清单翻译成方言,在本地窗口张贴推广。一时间,“抄汉东作业”成了不少省份作风建设的口头禅。
高育良听说后并不在意,反而对党校副校长说:“能让更多地方的群众受益,说明咱们的路走对了。”他让办公室把轮训材料整理成电子版,放在政务网上供各省下载。“作风建设不是专利,只要能让老百姓办事更舒心,谁抄谁的作业都一样。”
几个月后,汉东再次迎来考察团,这次他们带来了好消息:“我们按你们的法子训了三个月,群众投诉量降了一半!”高育良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忽然想起陆云说过的话:“好政策就该像蒲公英,风一吹就能落地生根。”此刻,汉东的作风建设经验正像蒲公英的种子,在更多地方发芽,让越来越多的民心窗口亮了起来。
河西省考察团从汉东回来后,省委常委会开了整整一下午。组织部长把轮训材料铺满会议桌,从窗口服务规范到主管领导考核表,一项项讲解汉东的做法。“光是基层作风培训这一项,三个月就让群众满意度涨了三成,咱们照抄的方案刚推行一个月,投诉量就降了一半。”他的话音刚落,省长就敲了敲桌子:“民生领域的好经验,不能只学个皮毛。”
省委书记翻看着手边的汉东发展报告,上面详细记录着这两年的民生工程:环保方面推行“河长制”,每条河流都有专人负责清淤治污;教育领域搞城乡资源整合,县城优质教师定期到乡下支教;甚至连农村书屋的图书更新频率,都有明确的量化标准。“汉东能在短时间内把民心工程落地,靠的是一套完整的体系。”他指着报告上的数据,“咱们不光要学作风建设,环保、教育这些民生短板,都该照着汉东的法子改。”
散会后,河西省的抄作业范围迅速扩大。环保厅第一时间派人去汉东取经,把“河长制”实施方案原封不动搬了回来,连河长巡查日志的格式都没改,只是把河流名称换成了本地的;教育厅则直接套用汉东的“城乡教师轮岗制”,要求县城中小学每年派20%的教师下乡支教,连支教时长、考核标准都和汉东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