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太和殿的雕花窗棂,洒在金砖地面上,映得殿内庄严肃穆。百官手持玉笏,按品级分列两侧,衣袂摩擦的轻响与呼吸声交织,连空气都透着几分凝重——谁都知道,今日的大朝会,恐怕不会平静。
龙椅上的皇帝身着明黄龙袍,目光平静地扫过殿下众人,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扶手。常规政务奏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漕运疏浚到秋粮征收,官员们言辞谨慎,生怕触怒圣颜。可这份平静,终究在都察院御史刘正清出列的那一刻,被彻底打破。
刘正清年近五十,素来以“铁面无私”自居,此刻却一反常态地神色激昂。他手持笏板,大步踏出文官队列,躬身行礼后,声音洪亮得几乎震得殿顶瓦片微颤:“陛下,臣有本奏!”
皇帝抬了抬眼:“讲。”
刘正清直起身,目光如箭般扫过武将队列末梢——那里,谢景宸因伤势未愈,获特许免跪,一身墨色朝服衬得他面色愈发苍白,却依旧脊背挺直。紧接着,刘正清的视线又落在文官队列中与赵珩、陈瑜交好的几位官员身上,最后朗声道:“臣弹劾原镇北军骁骑尉谢景宸,结交江湖匪类,私蓄武力,其心叵测!弹劾宗室子赵珩,不安本分,勾结商贾,与民争利,扰乱市舶!弹劾寒门士子陈瑜,妖言惑众,结党营私,诽谤朝臣,动摇国本!”
“轰!”
这话如同惊雷炸响,满殿官员瞬间哗然。玉笏碰撞的轻响、倒吸冷气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哪里是弹劾,分明是要将殷若璃团队的核心成员一网打尽!“私蓄武力”“动摇国本”,每一个罪名都足以掉脑袋,刘正清竟如此不留余地。
赵珩站在宗室队列中,脸色瞬间铁青,攥着笏板的指节泛白,若不是顾及场合,几乎要冲上去与刘正清理论。陈瑜则眉头紧锁,指尖在袖中快速敲击——他立刻明白,这是三皇子党羽的绝地反扑,即便三皇子闭门思过,其势力仍在朝堂盘根错节,甚至可能得到了某些隐秘的授意。
谢景宸眸光一寒,放在身侧的手悄然握紧。他太清楚刘正清的底细了——此人虽看似正直,却早已被三皇子用“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职位收买,此刻发难,不过是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但他没有贸然开口,金殿之上,冲动是最大的忌讳,贸然反驳只会落入对方预设的陷阱。
龙椅上的皇帝依旧面色无波,只是眼神深了几分:“刘御史,弹劾重臣须有实据。你所言三点,可有凭证?”
刘正清仿佛早有准备,立刻从袖中取出一份厚厚的奏疏,高举过顶:“陛下明鉴!谢景宸与江湖马帮、船主往来密切,金沙渡一战,其所用烟雾弹、火油罐等物,皆非军中正器,所用之人更是江湖亡命之徒,此乃‘私蓄武力’之证!赵珩名下产业与边贸私商勾结,去年冬季私运药材避税,挤压本地药商生计,导致十余户商号破产,此乃‘与民争利’之证!陈瑜联络寒门学子,编撰歌谣诽谤三皇子殿下,其门下士子更在茶馆酒肆散布‘朝廷昏暗’之言,此乃‘动摇国本’之证!人证物证,皆附于奏疏之后,恳请陛下明察!”
他说得言辞凿凿,甚至还列举出“破产商号的名号”“散布流言的学子姓名”,仿佛手握铁证。殿内不少中立官员开始交头接耳,目光在谢景宸、赵珩、陈瑜身上逡巡,带着审视与疑虑——刘正清素来注重名声,若没有几分把握,绝不会如此冒进。
形势骤然紧张,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赵珩急得额头冒汗,陈瑜也在快速思索应对之策,可他们都清楚,此刻谁先开口,谁就会被刘正清抓住把柄穷追猛打。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道清越而沉稳的女声,自殿外传来,打破了凝滞的气氛:“陛下,民女殷若璃,愿为刘御史所劾诸事,一一辩驳!”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殷若璃身着一袭素雅的月白宫装,未施粉黛,仅用一支碧玉簪绾起长发,却自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她在太监的引领下,从容步入太和殿,步伐平稳,眼神坚定,丝毫不见怯意——谁都没想到,她竟会在此时入宫,还主动请缨辩驳。
赵珩又惊又喜,连忙上前一步,低声道:“若璃,你怎么来了?这里太危险!”
殷若璃微微颔首,示意他安心,随即走到御前,盈盈一拜:“民女殷若璃,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微光——他早已知晓殷若璃通过赵珩的宗室关系获得入宫资格,却没想到她会在此时出现。他沉吟片刻,颔首道:“准。”
殷若璃起身,目光平静地看向刘正清,声音清晰得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刘御史弹劾谢景宸结交匪类、私蓄武力,民女敢问,金沙渡一战,那伙伏击‘商旅’的亡命之徒,实为三皇子府蓄养的死士,此事巡防营将士与被俘的寒鸦均可作证。谢景宸与江湖义士合作,是为识破死士阴谋;动用烟雾弹、火油罐,是为自保反击。若仅凭‘非军中正器’便定‘私蓄武力’之罪,那巡防营将士与死士搏杀时用的长刀,难道也是‘私藏兵器’?若面对屠刀只能引颈就戮,那朝廷‘保境安民’的法度,又置于何地?谢景宸此举,是护商旅、保治安的大功,而非谋逆的罪过!”
她语速不快,却字字铿锵,直指刘正清指控的漏洞——将“剿匪”扭曲为“蓄武”,本就是偷换概念。刘正清脸色微变,刚想开口反驳,却被殷若璃抢先一步,继续说道:
“再论赵珩‘与民争利、扰乱市舶’。刘御史说赵珩私运药材避税,可民女这里有去年冬季赵珩名下商号的完税凭证,由户部司官签字画押,可随时查验。至于‘挤压药商’,去年冬季京中流感爆发,三皇子党羽垄断药材,哄抬药价,是赵珩打通边贸商路,以平价将药材引入京城,才让百姓买得起药。那些所谓‘破产的商号’,实则是与三皇子勾结、囤积居奇的奸商,因药材价格回落无法牟利,才自行闭店。赵珩此举,是平抑物价、惠及百姓的善举,而非扰乱市舶的恶行!”
殷若璃一边说,一边从袖中取出一叠纸——正是完税凭证的副本与百姓联名写的感谢信,她将这些递交给内侍,由内侍转呈皇帝。皇帝翻看了几页,目光落在感谢信上百姓的红手印上,眼神又柔和了几分。
刘正清额头渗出冷汗,强撑着辩解:“你……你这是混淆视听!陈瑜结党营私、妖言惑众,总不能抵赖吧?”
殷若璃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如刀:“陈瑜联络寒门学子,是为给苦无晋身之门的读书人提供机会。他们议论‘地方吏治得失’,是因三皇子党羽在江南强占民田、在河东克扣赈灾粮,百姓怨声载道;他们指斥‘官员不法’,是因京郊县令为建皇子别院,将反抗的百姓打入大牢。这些事,有流民的证词、有县衙的卷宗为证,何来‘妖言’?若直言民生疾苦、指斥贪腐便是‘动摇国本’,那陛下广开言路、鼓励谏言的旨意,难道只是一句空话?陈瑜此举,是忧国忧民的清议,而非结党营私的阴谋!”
她步步紧逼,每一句话都带着确凿的证据,将刘正清的指控逐一拆解,甚至反过来将了他一军。殿内官员的态度悄然转变,不少人看向刘正清的目光多了几分质疑——若刘正清连这些基本事实都不顾,那他的“铁面无私”,恐怕只是幌子。
刘正清被驳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情急之下竟口不择言:“你……你一个女子,懂什么朝堂大事!不过是仗着谢景宸的势力,在这里强词夺理!”
“女子便不能论朝堂大事?”殷若璃挑眉,声音陡然提高,“古有班昭续《汉书》、谢道韫论玄理,今有民女为清白辩驳,何错之有?刘御史若拿不出实证,便用‘女子’二字搪塞,难道这就是都察院御史的风骨?”
这话掷地有声,连皇帝都忍不住微微点头。刘正清彻底慌了,站在原地手足无措,冷汗浸湿了官袍。
殿内一片寂静,百官都屏息等待皇帝的裁决。皇帝放下手中的凭证,目光扫过刘正清,又看向殷若璃,缓缓开口:“朝堂争论,须以实据为凭。刘御史所奏,着都察院会同户部、刑部,三日之内核查清楚。若证据确凿,依律处置;若系风闻奏事,滥用弹劾之权,亦当严惩不贷。”
这番话看似中立,实则已偏向殷若璃一方——他不仅要求“会同多部门核查”,还特意点出“滥用弹劾之权需严惩”,显然是看穿了刘正清的刻意构陷。
刘正清脸色惨白,“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恕罪!臣……臣只是听闻……”
“退下吧。”皇帝挥了挥手,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刘正清不敢再多言,狼狈地爬起来,灰溜溜地退回队列。
“今日朝会到此为止。”皇帝起身,在太监的搀扶下走向后殿,临离开前,又看了殷若璃一眼,“殷氏有胆有识,赏锦缎百匹、宫缎二十匹。”
随着内侍尖细的“退朝”声,百官陆续退出太和殿。赵珩第一时间冲到殷若璃身边,激动地说:“若璃,你太厉害了!刚才刘正清那副狼狈样,真是大快人心!”
陈瑜也松了口气,由衷赞道:“你这一番辩驳,既化解了危机,又让陛下看清了刘正清的真面目,实在高明。”
谢景宸走到殷若璃身边,眼中满是骄傲与温柔,伸手轻轻拂去她肩上的落尘:“累了吧?回去我让厨房给你炖些燕窝。”
殷若璃却摇了摇头,目光望向皇宫深处,神色凝重:“今日只是开始。刘正清虽败了,但三皇子党羽绝不会善罢甘休。经此一事,我们彻底站到了明处,接下来的算计,只会更狠、更隐蔽。”
她顿了顿,又道:“而且,陛下虽今日偏袒我们,却也在试探我们的底线。他既需要我们制衡三皇子,又怕我们势力过大。接下来,我们行事要更加谨慎,既要守住自身清白,又不能让陛下觉得我们有威胁。”
赵珩和陈瑜闻言,也收起了脸上的喜悦,陷入沉思。谢景宸握住殷若璃的手,轻声道:“别怕,我们一起应对。无论风雨多大,我都会在你身边。”
殷若璃抬头看向谢景宸,眼中闪过一丝暖意,点了点头。四人并肩走出太和殿,晨光洒在他们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金殿上的唇枪舌剑虽暂告段落,但一场更大的风暴,已在悄然酝酿。他们都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