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节奏平稳,带着熟悉的频率。我下意识抬头,以为是关毅来确认终版文件的上传情况,或是徐若琳要回来取落下的设备。可那脚步在门口停住了,没再往前。
手机屏幕还亮着,停留在共享文档里她留下的那句话:“下次合作,我想试试合唱开头。”
我指尖刚要落下,准备回一句“好啊,我也想”。消息提示音却接连响起,一条接一条,像是被触发了某种连锁反应。
助理发来截图——一个娱乐博主刚发布长文,标题刺眼:“双星计划背后的真相:所谓和解,不过是一场人设包装。”
我点进去,心跳忽然变重。
文章配图是昨天排练厅的监控画面截取帧:我和徐若琳面对面站着,距离很近,神情专注。但角度被刻意裁剪,只留下我微微前倾的身体姿态,而她则是后仰的轮廓。配文写道:“姜美丽主导全程,徐若琳被迫配合走位设计,连眼神交流都像在接受指令。”
评论区已经炸开。
“早就觉得不对劲,徐若琳怎么可能甘心跟她合作?”
“一个快递员出身,现在爬到天豪继承人头上,真是靠实力?”
“听说她之前代唱妹妹比赛,这种人品也配当主角?”
我滑动页面的手开始发僵。又一条转发跳出来,是个认证音乐博主,贴出一段音频片段——是我和徐若琳讨论编曲时的声音,经过剪辑,只剩我说“我觉得这样更好”的几句,后面紧接着她的沉默。
底下写着:“听听这语气,哪像是商量?分明是定调。”
我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面划出一声短促的响动。录音棚里没人,只有设备指示灯还在规律闪烁。我翻出原始录音核对时间,发现那段对话前后至少有十分钟的内容被删减,我们真正达成共识的过程全被抹去。
手指颤抖着放大波形图对比,越看越冷。
这不是误解,是故意为之。
我拨通助理电话,声音压得很低:“这些账号,是谁在推?”
“有两个是徐若琳常合作的造型师和宣传顾问,另一个是她圈内好友,经常为她打榜控评……他们平时不会碰你的话题,今天突然集体发声。”
我握着手机,一时说不出话。
如果这些人真是她身边的人,那她们的动作,是不是意味着某种默许?甚至授意?
我重新打开文档,再看她留下的那句话。原本让我心头微暖的字句,此刻却像悬在空中的线,不知道另一头系着什么。
我试着给她发消息:“刚才看到网上有些说法,挺奇怪的,你知道吗?”
输入框显示“对方正在输入”,然后停滞了几秒,最终没有回复。
窗外天色一点点暗下来,玻璃映出我的脸,眼睛盯着手机,嘴唇抿成一条线。我告诉自己别多想,也许她忙,也许还没看到。可那些帖子的热度在涨,转发量每分钟都在跳升,话题词悄悄爬上了热搜边缘。
我打开公司内部系统,查项目组通讯记录。从昨晚到现在,徐若琳和关毅有过三次通话,和宣传部也有一次会议预约。但她没提任何关于舆情的事,也没通知团队应对。
我翻到我们最后一次合录的工程文件,点播放。
我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主歌交替,副歌融合,没有任何一方压过另一方。真实的录音里,我能听见她在第二段轻声说“这里可以再柔和一点”,而我回应“你要不要试一下这个音高”。
这才是事实。
可现在,外面传的不是这个版本。
有人把我们的努力,说成一场操控;把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说成精心策划的表演。
我摘下耳机,放在桌角。手心有点湿,指尖冰凉。
我又给关毅发了条信息:“网上有一些不实内容,要不要让法务先取证?”
他回得很快:“已经注意到了,技术部在追踪源头。你先别回应,保持安静。”
我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保持安静。意思是,我现在说什么,都会被曲解。
我靠在椅背上,闭了会儿眼。脑子里全是那些评论里的字眼——“关系户”“踩着别人上位”“假装善良”。
我不是没被人质疑过。当初从快递站走进录音棚的时候,也有人说我不配。可那时是面对未知,现在却是被人亲手撕开刚刚缝好的裂口。
门又被推开,这次是保洁阿姨,推着清洁车进来换水桶。她看了我一眼,笑着说:“还没走啊?今天你们那个节目预告片放出去,可热闹了。”
我勉强点头。
她一边擦控制台一边说:“我看视频了,你们俩站一块唱歌,真像亲姐妹似的。有些人瞎说啥呢,我都不理。”
我看着她忙碌的背影,忽然觉得喉咙发紧。
普通人能看到的,只是镜头前的那一面。可一旦有人开始往深处泼脏水,再真诚的东西也会被蒙上阴影。
我拿起手机,翻到粉丝群。有个老粉发了张截图,是我们第一次合声失败后,我在休息室给她递热水的照片。她说:“那时候我还担心她们处不来,结果你看,现在都能一起熬夜改歌了。”
下面很多人附和:“看得出来是真心合作。”
“美丽从来不说别人坏话,也不会抢风头。”
“别理那些黑子,我们信你。”
我鼻子一酸,迅速退出群聊,怕自己忍不住回复什么。
这时候,又一条热搜词条冒了出来:“姜美丽资源咖上位史全盘点”。
点进去,是一篇整理帖,把我过去两年的所有曝光节点串成“攀附路线图”:从偶然被发掘,到参加比赛,再到如今和徐若琳合作,每一环都被解读成“有人在背后推”。
甚至连我和关毅的关系也被拎出来:“金牌制作人独宠一人,资源倾斜明显。”
我放下手机,不想再看。
如果这些话出自陌生人之口,我还能当成恶意揣测。可发布者中,有好几个是长期跟随徐若琳的业内人,她们清楚流程规则,知道怎么制造舆论压力。
她们不是不懂,是故意装不懂。
我望着墙上挂着的项目进度表,“双星计划”四个字还用红笔圈着,旁边写着“七日后发布”。那是我们熬了无数个夜晚才争取来的结果。
而现在,有人想让它变成一场笑话。
我深吸一口气,打开录音软件,想重听一遍终版音频,提醒自己我们到底完成了什么。刚按下播放,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徐若琳的朋友圈更新。
一张照片,是她坐在工作室的背影,桌上摊着乐谱,配文只有一句:“有些人,永远学不会什么是真正的合作。”
没有点名,但谁都看得懂。
我盯着那句话,手指慢慢收紧。
就在这时,手机再次亮起,是关毅打来的电话。
我接起来,还没开口,他就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
他的声音很稳,不像安慰,更像陈述一个事实。
“但我需要你记住一件事——”他顿了顿,“你没做错任何事。所以,不用躲,也不用怕。”
我没说话,只是望着窗外。
楼下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映在玻璃上,像散落的星点。
“等明天,我们一起去会议室。”他说,“我会把所有证据摆出来,一条一条,澄清到底。”
我轻轻“嗯”了一声。
电话挂断后,我没有动。
手机屏幕暗下去,又因为新消息重新亮起。论坛上的讨论还在继续发酵,有人已经开始呼吁抵制“双星计划”。
我打开文档,找到她留下的那句话。
光标在下面闪动了很久。
最终,我一个字也没回。
录音棚的灯还亮着,设备运行正常,音频轨道安静地躺在界面里,等待七天后的正式发布。
我坐在原位,手指搭在手机边缘,指尖依旧发凉。
门外走廊传来刷卡开门的声音,接着是脚步,朝这边走来。
门把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