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站在观察室的玻璃前,原型机运行数据在屏幕上滚动。绿色曲线平稳,没有波动。他刚开完会,会议室里的声音还在耳边。
王志远坚持要加装三重冗余模块,说极端环境下不能出错。张涛当场反对,说外壳太厚会影响便携性,用户不会买一个像铁箱的东西回家。
两人在会上争了十分钟。王志远拿出测试记录,显示上一批设备在高温高湿中断连七次。张涛放了一段模拟视频,一个中年男人对着复杂按钮皱眉,三分钟后直接关机。
孙明开口时语气很平。他说如果加装新模块,单台成本增加两百一十七元。按首批五千台算,总支出多出一百万。这笔钱不在预算内。
林娜补充了一句。她说最近和三家合作方沟通,对方都提到希望产品能“直接用,不用学”。
陆轩当时没说话。他把上一章末尾那份宣传框架调出来,投影到主屏。文档里写着“环保+智能传输”,两个标签并列。
他问王志远:“你说的稳定性,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
“目前是九十九点九七。”王志远答,“加上新模块,可以到九十九点九九五。”
他又问张涛:“你说的易用性,能让老人十分钟内学会操作?”
“八分钟。”张涛点头,“前提是界面简化,按键不超过五个。”
陆轩关掉投影。他说现在不决定最终方案。所有人回去准备材料,二十四小时内提交书面建议。
会议结束。其他人退出系统。陆轩没走。他进了旁边的观察室,坐到监控台前。屏幕分四格,分别是原型机状态、服务器负载、温控数据和电源输出。一切正常。
他打开工作本,写下三个词:稳定、简单、成本。
半小时后,林娜发来一份汇总。王志远的技术清单有十二项改进条目,其中三项涉及硬件改动。张涛的用户场景写了四种典型使用情况,附带操作流程图。孙明更新了成本测算表,在备注栏标红了资金缺口。
陆轩一条条看。看到第七条时,他停住。王志远要求更换主控芯片,理由是原型号在低温下响应延迟上升百分之十八。但换芯需要重新做兼容测试,至少耗时十天。
他拨通林娜电话:“王志远的新方案,有没有影响交付节点?”
“有。”林娜回答,“如果全部采纳,小批量试产要推迟九天。”
“张涛那边呢?他的设计需要改模具吗?”
“需要。”她说,“外壳要重开模,周期七天。但如果只改面板布局,可以用现有模具加工,三天能完成。”
陆轩挂了电话。他翻到工作本最后一页,画了两条线。一条标着“技术极限”,另一条是“用户底线”。中间一段空白。
他知道问题不在哪个方案更好。而在于他们开始用不同标准衡量同一个东西。
十年前他在学校带队打约架,赢了之后兄弟们吵怎么分战利品。有人要钱,有人要名声,有人只想让对方认输。那次他站中间,说了句“咱们要的是以后还能站着”。从那以后,没人再为眼前好处争。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不是打架赢了分好处,而是要做一件谁都没做过的事。
他起身走到隔壁会议室。桌上的白板还留着刚才的字迹。左边是王志远写的“可靠性=生存”,右边是张涛写的“体验感=市场”。
陆轩拿起笔,在中间写下“我们为什么做这个产品”。
没人回答。他也没期待答案。
回到观察室,他打开内部通讯系统。五人核心组的头像都在。他发起群消息,只写一行字:“明天十点,继续开会。带上你们的理由。”
然后他调出原型机的结构图。画面放大到通信模块位置。这是上周才解决的部分,补丁已经封装完毕。
他的手指移到屏幕边缘,滑动查看物料清单。抗干扰屏蔽层的规格标注为“可选”。点击后弹出两个选项:基础版厚度0.5mm,增强版1.2mm。
差价一百三十六元。
他退出菜单,看到右下角时间显示23:17。服务器群的指示灯闪着蓝光,声音很轻。
林娜的消息进来。“所有材料已归档,等你确认接收。”
他回了个“收到”。
又坐了十分钟,陆轩起身去倒水。走廊灯光微亮,饮水机运作的声音清晰。回来时他顺手检查了门禁系统,状态正常。
坐下后,他打开王志远提交的附件。第一份是环境压力测试报告,附带一组波形图。第二份是模块升级方案,末尾写着一句话:“没有稳定的内核,所有功能都是临时拼凑。”
他关掉文件,点开张涛的文档。首页是一张用户画像:男性,45岁,小微企业主,每天使用设备两次,每次不超过十五分钟。后面跟着三页交互设计说明,强调“第一次开机就要能用”。
孙明的成本分析放在最后。表格列得很细,从原材料到包装运输都有明细。结论栏写着:“若采用全增强配置,毛利率将降至18%,低于盈亏平衡点。”
陆轩合上平板。他盯着原型机的数据流看了一会儿。传输速率保持在每秒1.2Gb,没有抖动。
他想起昨天说的“来得及”。那时候以为最难的已经过去。现在看,真正的难处才刚开始。
他重新打开工作本,在之前的三个词下面加了一行:**我们必须先想清楚,这到底是谁的产品。**
笔尖顿了一下,他又补了一句:**是我们做的,还是用户需要的?**
外面走廊传来脚步声,很快远去。应该是夜班人员巡检。
陆轩把笔放下。他调出通讯录,找到王志远的名字。对话框里还有未发送的消息草稿,是关于测试周期的问题。他删掉,重新输入:“你坚持的那些参数,有没有哪一项,是你自己作为用户也会在乎的?”
信息发出去,状态显示“已读”。
等了五分钟,对方没回复。
他转头看向监控屏幕。原型机的温度曲线微微上扬,仍在安全区间。
陆轩靠向椅背,闭眼两秒。再睁眼时,他点开日程系统,把明天的会议标记为“最高优先级”。
桌上的平板震动一下。林娜发来最新通知:所有成员已确认参会,资料上传进度98%。
他站起身,走到玻璃墙边。整个指挥区只有几个终端亮着。服务器的风扇声低而持续。
回到座位,他打开产品开发日志,在第1042条记录里输入:
“技术验证通过。进入完善阶段。团队首次出现方向分歧。暂未决议。明日继续。”
敲完最后一个字,他把日志保存。
屏幕暗下去一秒,又自动唤醒。原型机的状态图标仍然是绿色。
陆轩伸手按住电源键,没有关机。只是把亮度调低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