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风终于带了点凉意,可阳坡的新收玉米还沾着潮气,王婶正愁怎么晒才不会霉——往年没晒透的玉米,入仓没几天就长了霉点。丫丫跟着搬玉米棒时,在粮仓旁的草垛里翻出个旧竹编谷筐,筐身编得紧实,筐沿缠着褪色的红绳,筐底还沾着些干玉米须,红绳边藏着半片淡青色的霜叶纹。
“这筐能装玉米晒吗?”她拖着谷筐跑到林砚面前,刚碰到红绳,“寒佩”就泛起温软的绿光。筐底的玉米须被绿光扫过,竟显露出几行刻字:“立秋晒秋,谷筐顺阳摆,筐底垫石灰,霉不生、虫不扰,晒透入仓,脉随粮稳”,末尾画着谷筐的摆放图,正好对着晒谷场东边的向阳处,还标着“筐距一尺,通风不叠压”。
“是清寒姑娘留的晒秋法子!”张叔凑过来,指着墙角没晒透的玉米棒,“去年就是没垫东西,潮气闷在筐底才长霉,这‘筐底垫石灰’正好解了难题!”阿禾也赶紧去取石灰——是春天烧的块灰,敲碎了铺在筐底,吸湿又防潮,“笔记里说‘立秋石灰燥,防潮最得力’,跟谷筐上的说法一模一样!”
晒秋的事立刻忙开了:柳玄按图把谷筐摆成两排,东边向阳处的筐子装玉米,西边通风处的筐子装红豆、绿豆,“筐距一尺正好,风能从中间过,潮气散得快”;王婶带着妇人把玉米棒掰下来,摊在垫了石灰的谷筐里,每摊一层就晃一晃筐,让玉米粒间留够空隙,“这样晒得匀,透了风才不容易霉”;丫丫也抱来小竹篮,把掉在地上的玉米粒捡进谷筐,还在筐边插了个小木牌,写着“清寒姐姐的晒秋筐”。
奇妙的事在午后发生了:太阳越晒越烈,谷筐底的石灰慢慢吸走潮气,“寒佩”的绿光顺着筐沿漫开,像层薄纱裹住玉米——原本沾着潮气的玉米棒,没到傍晚就变得干爽,玉米粒咬起来脆生生的,连筐边的霉味都散了。“你看!石灰真管用!”王婶拿起个玉米棒掰开,里面的芯子都是干的,“往年得晒三天,今年按这法子,两天就能晒透!”
傍晚要把晒透的粮食入仓,阿禾教孩子们辨“晒透的粮”:“玉米粒发亮、咬着脆的是晒透了,红豆捏着不粘手的才合格,没晒透的要挑出来再晒”。丫丫蹲在谷筐边,把没晒透的玉米粒捡出来,嘴里还念叨:“不能让霉点子坏了清寒姐姐的粮筐”。林砚则坐在晒谷场的石碾上,翻开“岁安册”记录:“八月立秋,得清寒旧谷筐,依诀晒秋护粮。筐垫石灰防潮,顺阳通风晒透,粮安入仓,地脉随稳。”
晚饭时,王婶煮了立秋的“贴秋膘”炖肉,还端来刚摘的秋桃——桃是后院老桃树上结的,甜得汁水直流。“清寒姑娘说‘立秋吃桃,补秋膘、防秋燥’,咱们也跟着守这规矩”,她给孩子们每人递个桃子,“吃了桃,冬天才有力气护苗”。张叔啃着桃笑:“今年粮晒得好,冬天就不愁没存粮,这都是清寒姑娘的法子靠谱!”
夕阳把晒谷场的谷筐染成暖橙色,风里飘着玉米的清香和秋桃的甜气。丫丫坐在谷筐上,数着筐沿的竹篾问:“清寒姐姐是不是知道,立秋晒秋会潮,所以把法子藏在谷筐里呀?”林砚摸了摸她的头,望着满场晒透的粮食、忙碌的镇民,忽然懂了——苏清寒的守护从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把立秋晒秋、贴秋膘这些寻常事,都变成护谷的踏实活,让谷镇人在搬粮、晒谷、吃桃时,就把地脉护了,把日子过稳了。
风带着玉米香掠过晒谷场,谷筐上的霜叶纹在夕阳下泛着柔光。林砚合上“岁安册”,指尖还留着谷筐的竹编触感——他知道,这立秋的谷筐与秋桃甜,就是护谷传承里,最踏实的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