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初的风扫落桑田残叶,风溪村新桑田的桑枝却成了难题——桑果摘完后,剪下来的老枝堆在田埂,占地方还容易招虫,而且冬前要给桑苗护根,村里缺足够的覆盖物。“这桑枝扔了可惜,留着又没用,护根的草也不够……”风溪村的村长蹲在枝堆旁发愁,阿豆也跟着皱眉:“要是能把桑枝变有用就好了!”
阿桃带着《寒月谷守护录》赶来,翻到“桑枝循环”页,柳玄的手注很具体:“桑枝可编农具、粉碎堆肥,老枝截段埋在苗根旁还能防冻;缺干草时,桑枝帘也能当护根覆盖物。”话音刚落,云溪村的老人就扛着竹篾刀来了:“我们编了一辈子竹器,桑枝也能编!教你们编护根帘、小竹筐,又实用又不浪费!”
北沟村的李伯也推着粉碎车来:“这是去年做的桑枝粉碎机,把老枝碎了混上落叶,就是最好的有机肥,埋在苗根旁,明年桑苗长得壮!”清溪村的汉子们则拉着车干草:“我们村的干草多,先给你们送些应急,桑枝帘编好就能替换着用!”
林砚和苏清寒很快分了工:1. 云溪村教编桑枝制品(护根帘铺苗根、小竹筐装肥料),风溪村跟着学编;2. 北沟村教桑枝堆肥(碎枝+落叶+草木灰,堆沤半月),清溪村、西坡村帮着粉碎桑枝;3. 风溪村剪枝、运枝,阿豆和小石头带孩童们分拣桑枝(粗枝编帘、细枝粉碎),插小木牌标“编帘区”“堆肥区”;4. 七村一起给桑苗埋肥、铺护根帘,防冬冻。
阿豆拿着竹篾刀,跟着云溪村的老人削桑枝:“爷爷,这枝要削得一样粗才好编吗?”老人点头,手把手教他编帘:“横竖交错编,留细缝透气,铺在苗根上,冬天冻不着根!”小石头则帮着推粉碎机,西坡村的王大叔在旁指导:“碎枝别太细,混着落叶才好发酵!”
晌午时分,田埂上的桑枝少了大半——一部分编成了青褐色的护根帘,铺在桑苗根旁像层软甲;一部分碎成了木屑,混着落叶堆在肥区;剩下的粗枝截成小段,埋在苗根外围当“防冻桩”。风溪村的妇人这时拎来竹篮,里面是桑枝烤的饼:“用桑枝烧火烤的,有股清香味,大家歇会儿尝尝!”
阿桃蹲在堆肥区,摸了摸碎枝堆:“半月后肥就好,到时候再给苗根追一次肥,冬天就稳了!”风溪村的村长看着铺好的护根帘,笑着说:“以前不知道桑枝这么有用,现在不仅清了田埂,还省了买肥料的钱,真是多谢你们!”
傍晚时,孩童们举着蚕丝灯巡田,灯光照在护根帘上,能看见桑苗根被盖得严严实实,堆肥区的碎枝还冒着细微的热气(发酵放热)。阿豆拉着小石头的手,指着自己编的小竹筐:“石头哥,明年我编好多竹筐,给大家装桑果、装肥料!”小石头点头,从兜里摸出个桑枝编的小蚂蚱:“给你!这是我编的,以后我们一起编桑枝玩具!”
阿桃坐在田埂上,把“桑枝编帘法”“桑枝堆肥配方”记进《守护录》,还画了幅小画:七村人围着桑田编帘、粉碎桑枝、埋肥,护根帘铺在苗根旁,孩童举灯巡田。她笔尖一顿,写下:“秋初桑枝闲置,非一村能化;七村携技、携器、携心,共变废为宝,方得桑田冬护,守护网愈牢。”
夜色渐深,寒月石的光晕飘到桑田上空,落在护根帘和堆肥区,像给桑苗裹了层暖光。苏清寒望着这一幕,对林砚说:“风溪村现在能主动想办法、做实事,联防的根基才算真扎稳了。”林砚点头,目光落在田埂上的桑枝饼竹篮——篮边系着的桑枝挂件上,刻着七个连在一起的小圆圈(代表七村)。
第二天清晨,风溪村的新桑田多了些小木牌,是阿豆画的:桑枝编成的帘和筐围着桑苗,旁边写着“七村共利”。路过的村民看见,都笑着说:“连废桑枝都能变成宝,这联防真是啥难题都能一起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