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暖流在天地间流淌的第十天,灵脉网的“初心手札”里多了条特别的留言:城市社区的小女孩朵朵,拍了张自家窗台小菜园的照片,配文“种了老农寄来的稻种,可菜苗长得歪歪扭扭,谁能教教我呀?”
消息刚发出,千里外的田间老农就发来视频,镜头对着自家稻苗:“娃,稻苗要朝着太阳长,你把花盆转个方向,每天浇半瓢水就行!”朵朵照着做,三天后就拍了稻苗站直的照片;没过多久,朵朵又给老农发去快递——是自己做的多肉小盆栽,“爷爷,你田埂边的树苗旁,摆上这个,看着更开心!”
这样的跨域小事,渐渐成了灵脉网的常态:沙漠边的护林人收到城里孩子寄来的防沙草绳编织教程,编好后给梭梭树围上,又把梭梭树籽寄给山区的学生;山区的老师用籽种出小树苗,让学生们种在菌植瓶旁,再把菌菇种植技巧传给南海的渔娃;渔娃们把菌菇碎末撒进海藻区,让海藻长得更旺,又把新鲜海藻寄给沙漠护林人,给他们当保湿材料。
每件跨域小事,都像暖流里的一滴水,汇入后让水流更宽。雾林竹根下的晶芽,也因为这些跨域联结,渐渐长出了细密的银纹——每道纹路都对应着一次跨域互助,银纹越密,晶芽飘出的微光就越柔和,这些微光顺着暖流流淌,在各地织出了一张看不见的“共生网”:城市窗台的稻苗吸引了蜜蜂,蜜蜂飞到山区采菌菇花粉;山区的树苗引来小鸟,小鸟衔着种子飞到沙漠;沙漠的梭梭树挡住风沙,让邻近的花田长得更艳。
这天午后,青羽灵鸟衔着一串系着各地信物的丝线——有朵朵的多肉叶片、老农的稻穗、护林人的梭梭籽,落在初心手札上。丝线一碰到纸页,手札里的所有小事画面都动了起来:蚂蚁搬石的画连向鸟窝,鸟窝的画连向海龟,海龟的画连向花田,花田的画又连向城市的稻苗……最后,所有画面都通过丝线缠在一起,和晶芽的银纹重合,化作一张覆盖天地的微光网。
阿芽蹲在晶芽旁,看着网里流动的小事,轻声说:“以前觉得共生是竹根和菌菇的相守,现在才知道,是城市与乡村、沙漠与山区,每个人握着彼此的手,一起往前走。”小竹趴在旁边,指着网里朵朵和老农的互动画面,笑着说:“就像手拉手做游戏,一个人拉着一个人,最后所有人都连成了圈!”
夕阳下,各地的人还在通过灵脉网分享跨域小事:护林人拍了梭梭树开花的照片给山区学生,学生们拍了树苗长高的视频给渔娃,渔娃们拍了海藻丰收的画面给城里的朵朵。初心手札的页面上,那张微光网越织越密,每个节点都闪着小小的光,像星星落进了网里。
夜深了,共生网的微光还在天地间闪烁,流过城市的窗台,流过田间的稻穗,流过沙漠的梭梭林。青羽灵鸟落在竹书架上,看着初心手札里不断延伸的网纹,翅膀轻轻盖住页面——手札的新空白页上,微光网已经朝着纸外的方向蔓延,仿佛在说:“这张网,会越织越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