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绘本传遍灵脉网的第二周,雾林学堂的竹窗台上,突然多了个扎着彩绳的包裹——是扎西的孙子寄来的,里面装着一包饱满的燕麦种,附了张纸条:“阿芽姐姐,绘本里太爷爷添柴的故事,让我想种燕麦送给南海的朋友,就像草原的暖传给海!”
阿芽拿着燕麦种,刚贴在绘本“草原暖窖”那一页,灵脉消息就响了:老周的孙女发来视频,屏幕里她举着刚捞的海藻苗,眼睛亮晶晶的:“看到绘本里的渔笼故事,我想把海藻苗送给西域的伙伴,让南海的绿飘到沙棘林!”阿树凑过来笑着说:“原来绘本里的故事,能让远方的手牵在一起!”
两人当即发起“故事牵缘行动”:把绘本里的故事对应成“共生实践任务”,草原的孩子带着燕麦种帮邻居扩种暖窖,收获后寄给缺饲料的地区;南海的渔蛙培育海藻苗,送给需要改善水质的河湾;西域的少年修剪沙棘枝时,把枝条编成鸟窝架,寄给雾林的学堂;非洲的孩子则把雨水罐收集的水,用来浇灌新种下的共生籽包,再把长出的小苗分给部落邻居。
阿竹给初心绘本加了“实践打卡页”,孩子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能在绘本上贴一枚“牵缘贴”——扎西的孙子贴了“燕麦苗出土”的照片,配文“暖窖的热,要传给更多人”;老周的孙女贴了“海藻苗装船”的视频,备注“海浪带着苗,去见沙棘林”;西域的古丽则上传了“鸟窝架挂树”的画面,写着“沙棘的枝,撑起雾林的鸟家”。
可跨域实践时也遇了小插曲:草原的燕麦种寄到南海,渔娃们不知道怎么种;非洲的小苗长歪了,孩子们急得直跺脚。阿芽翻着绘本里的“老经验”,灵机一动:“让扎西爷爷录个种燕麦的视频,嵌在绘本里;让阿树把河湾育苗的方法画成步骤图,传给非洲的伙伴!”星陨族立刻升级绘本功能,新增“经验接力区”,各地的种植技巧、养护方法,都能顺着灵脉贴在对应的故事旁。
更动人的是,实践里长出了新的故事:南海的渔娃种燕麦时,发现燕麦根能帮海藻固沙,就把燕麦和海藻种在一起,做成“藻麦共生池”;西域的少年收到海藻苗,试着种在沙棘林旁,竟吸引了更多蜜蜂来传粉;非洲的孩子照着步骤图把小苗扶正,还在苗旁种了花,说“花和苗做朋友,长得更开心”。这些新故事,都被孩子们贴进绘本,“牵缘贴”越贴越密,渐渐连成了一张跨域的“实践网”。
这天清晨,阿芽打开绘本,突然发现所有“牵缘贴”都泛起了微光,微光顺着绘本的纹路,连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里,草原的燕麦田、南海的藻麦池、西域的沙棘林、非洲的花苗地,都清晰可见。这时,青羽灵鸟衔着一枚带着泥土的燕麦粒,落在绘本的“实践打卡页”上,燕麦粒一接触页面,共生晶核的光芒突然变亮,从雾林上空洒向各地的实践地,把每一片燕麦田、每一方藻麦池都染上了温柔的光。
“原来故事牵起的,不只是心意,还有实实在在的共生!”阿树指着光带里的画面喊道。阿竹翻着绘本上密密麻麻的实践记录,轻声道:“阿石当年帮蚂蚁,只是一件小事;现在孩子们跟着故事做小事,小事连起来,就成了大共生。”
夕阳下,孩子们围着绘本坐成圈,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实践趣事:“我的燕麦种到了南海!”“我的海藻苗在西域开花啦!”阿芽在绘本的新一页画了幅画:一只蚂蚁牵着燕麦种,燕麦种拉着海藻苗,海藻苗连着沙棘枝,沙棘枝拽着花苗,最后所有植物都围着初心晶片,晶片的光里,是各地孩子牵手的笑脸。旁边写着:“故事不是纸上的画,是手里的种;初心不是心里的念,是脚下的路。”
夜深了,灵脉网的“实践打卡页”还在更新:城里的孩子在社区种了“邻里花池”,山区的孩子帮小鸟搭了窝,每一条打卡记录,都带着“牵缘贴”的微光。共生晶核在夜空下缓缓旋转,把这些实间的暖意收进内核,化作更亮的光晕——就像阿石当年洒在竹根上的晨光,不仅照亮了菌菇,更照亮了一代代人脚下的共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