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高空的云层突然被撕开一道暗红裂口,一道流光以3马赫的速度坠向冰原——林砚的腕甲瞬间捕捉到信号:“红熵微探测器,直径3cm,外壳为‘碳化硅-红熵复合材料’(硬度9.8 mohs),信号频率580hz,与蚁后振动频率完全同步!”
流光落地的瞬间,冰面炸出一个直径1米的浅坑,探测器如活物般钻进冰缝,仅留下一道暗红色的能量轨迹。下一秒,战蚁群的能量密度就从9.0魂\/cm3飙升至9.5魂\/cm3,体表的红光几乎连成一片,Fer-1基因的表达量在探测器信号刺激下,又提升了15%,连赵师兄刚补充的0.2μmol\/L去铁胺,都只能勉强将环境铁离子浓度稳定在0.6μmol\/L,再难压低。
“探测器在给战蚁传‘共振指令’!”赵师兄的磁扰蛊(可干扰100-600hz磁场)突然炸毛,触角直竖如针,“它的高频信号太强,我的蛊虫干扰效率从80%跌到50%,只能让战蚁的振动频率偶尔断档0.3秒!”他急得将剩余10%的磁扰蛊全放出去,黑色蛊虫群在冰面连成一道“磁场干扰带”,可探测器的信号像是有自我修复能力,每次被干扰后0.5秒,就能重新同步战蚁。
苏清寒的氮化硼陶瓷剑(9.0 mohs)正死死抵住一只扑来的战蚁,剑刃已被啃出三道0.2mm深的细痕,再撑几秒就要崩口。她眼角瞥见腰间的寒月草汁药膏,突然急中生智——将19mg\/ml的草汁顺着剑脊抹匀,药膏接触探测器的580hz高频信号,瞬间凝成一层0.3mm厚的“抗共振晶层”(熔点85c,恰好抵消战蚁颚部的摩擦热)。晶层与战蚁颚部的碳化钨接触时,竟发生轻微的“晶格错位”反应,让原本10.0 mohs的硬度暂时降到8.5 mohs,啃咬力从50N骤降至40N,剑刃终于顶住了压力。
林砚始终盯着陨铁图腾的莫比乌斯环纹路,指尖摩挲着雷磁匕首的纹路——之前用522hz(580x0.9)激活了熵减密钥,现在探测器的信号也是580hz,莫比乌斯环的“双向拓扑结构”,说不定能反向生成屏蔽磁场!他迅速调出频率计算界面:480hz(之前的共振盲点)x0.9=432hz,这个频率刚好落在探测器信号的“失谐频段”。
匕首频率刚调到432hz,贴近图腾的瞬间,莫比乌斯环纹路就发出刺眼的深蓝冷光,一道直径5米的“磁场屏蔽罩”以图腾为中心展开——罩内的磁场强度从150μt骤降至80μt,腕甲上的信号强度数值从-70dbm(清晰可解)跌到-95dbm(接近噪声阈值),战蚁群的振动频率瞬间乱了节奏,有几只甚至开始互相撕咬。
“成了!”赵师兄刚松口气,冰缝里突然传来“滋滋”的电流声——红熵探测器竟主动自爆!炸开的红熵雾如暗红色浓烟,瞬间裹住三只离得最近的战蚁,雾中的红熵能量以0.8魂\/cm3·秒的速度灌入它们体内。三秒后,烟雾散去,一只体长1米的“红熵战蚁王”出现在原地:体表覆盖着碳化硅鳞片(硬度10.2 mohs),能量密度直冲9.8魂\/cm3,离高原生态崩溃阈值(10.0魂\/cm3)只剩0.2,它的触角还在以580hz的频率疯狂振动,即便屏蔽罩削弱,仍有微弱的坐标信号穿透出去。
“屏蔽罩只能挡外部信号,挡不住已融合红熵的蚁王!”苏清寒的剑刃再次亮起,她将寒月草汁浓度提到20mg\/ml,晶层厚度增至0.5mm,“得先破它的鳞片!”林砚则盯着蚁王胸口——那里有一块与陨铁图腾纹路相似的淡蓝色印记,正是红熵能量的核心节点。他握紧匕首,准备将频率再调低5%,尝试用莫比乌斯环的磁场,直接攻击蚁王的能量核心。
可腕甲突然弹出一条新警告:“检测到天琴座方向的‘信号回执’,强度-90dbm,预计3个叙事时标(约72小时)后,将有更强的红熵载体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