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刚过,北村就被浓得化不开的白雾锁了整整三天——雾里裹着黏腻的细丝,沾在作物上就化不开,白菜叶慢慢失了绿意,变得发黄发蔫,萝卜缨子垂在地上,挖出来的萝卜表皮起了皱,连护脉井的井口都蒙着层灰雾,井里的水浑浊发黏,护脉符泡得软塌塌,符上的纹路都淡了。狗蛋拨开雾往前走,衣角沾了雾丝就扯不掉,小玄鳞从他袖口滑出,尾巴尖泛着淡蓝光,扫过雾丝时,丝上竟浮现出米粒大的白虫:“是雾蛊!”
林砚背着药篓,深一脚浅一脚赶来,手里攥着片发黄的白菜叶,叶背还粘着白虫:“雾蛊藏在雾里,专吸作物的生机,还会让地脉变潮,护脉设施一受潮就失效,再等两天,北村的菜就全烂在地里了!”他翻出《雾蛊录》,指着图鉴里的白色幼虫:“得用地脉防雾三重法:先埋‘玄武雾障桩’,用柏木混硫磺,柏木耐潮,硫磺能散雾毒;再用龙泉水煮雾灵山茶浇地,这山茶性燥,能解雾里的湿毒;最后给护脉井装‘竹骨纱雾罩’,别让雾蛊飘进井里污染水源。”
话音未落,东村的牛车就穿过浓雾赶来了,车上堆着截好的柏木段,木身还带着松脆的柏香:“俺们村后山的老柏木,砍了些粗枝,耐潮得很,雾障桩就用它!”南村的几个老农挎着竹篮,篮里的雾灵山茶晒得卷曲,叶片泛着深褐:“雾灵山上采的老茶,晒了半个月,煮水最能散湿毒!”西村的妇人们抬着成捆的竹骨纱,纱面织得细密,竹骨削得笔直:“俺们连夜编的竹骨纱,透风还能挡雾丝,护脉井正好用!”
狗蛋立刻分了工:村民跟着东村人埋雾障桩,在菜地四周和护脉井旁每隔六尺挖深坑,放进柏木段,在木底撒上硫磺粉,再用湿土压实——刚埋好两根,周围的雾就淡了点,沾在菜叶上的雾丝慢慢干了。小豆子和阿明架起铁锅,往锅里倒龙泉水,丢进雾灵山茶,柴火燃得旺,没多久,深褐色的茶水就冒起热气,茶香混着硫磺味散在雾里,发黄的白菜叶竟慢慢透出点绿。
林砚带着西村人给护脉井装雾罩:把竹骨弯成圆框,蒙上竹骨纱,固定在井口上方,再用麻绳绑紧,连井沿的缝隙都用纱堵住。“得在田边挖条排雾沟,”林砚擦了擦脸上的雾水,“沟里填干草木灰,能吸雾里的潮气,不让地脉再变潮。”众人扛着铁锹开挖,沟刚挖好,地里的潮气就散了些,萝卜缨子也慢慢抬了头。
小玄鳞没闲着,在雾里穿梭,淡蓝光扫过的地方,藏在雾丝里的雾蛊卵就露了出来——卵是透明的,粘在雾丝上,一碰到蓝光就碎了。狗蛋跟着蓝光走,用小扫帚把雾丝扫到排雾沟里,没多久,身边的雾就薄了不少。
老周拿着“地脉防雾轮值表”赶来,表上标着各村负责的地块、雾障桩更换时间和雾灵山茶煮水频率:“雾蛊会跟着雾天反复,得每天测雾的浓度,桩子的柏香淡了就换,茶水每天浇两遍!”他还提议在七村交界处种柏树苗,形成“雾障林”,往后雾天来了,也能挡一挡。
傍晚时,浓雾终于散了些,北村的菜地里,白菜叶重新变绿,萝卜缨子挺了起来,护脉井的雾罩挡得严实,井里的水也清了点。狗蛋在护脉册上画下埋雾障桩、煮山茶水的场景,小玄鳞用尾巴沾墨,在旁边印了个金色雾纹印记——阳光透过薄雾照在印记上,泛着柔和的光。
接下来几天,七村按轮值表巡查,柏树苗也种上了。狗蛋路过北村时,看见护脉哨正给白菜浇山茶水,白菜长得绿油油,萝卜在土里慢慢膨大,他摸着护脉册上的金色雾纹印记,心里清楚:联盟的守护,连藏在雾里的蛊患都能破,往后不管来什么雾,七村的菜地都能稳稳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