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火贲卦象解
此卦管鲍卜得之,果获全,彼此相逊,终显 名义也。
图中:
雨下,车行路,舟张帆江中,官人着公 服登梯,仙女云中执珪。
猛虎靠岩之课 光 明 通 泰 之 象
物之合后则必立文,文乃饰之意。贲者,饰也,故为之序。人因合聚则有威仪上下,物之 合聚则必有次序行列。此卦山下有火,草木百物聚于山处,下有火,则能照见草木百物,且增 益其光彩,有贲饰之象。
卦图象解
一 、雨下:满也,润泽也,成也。
二、车行路:前往任官象,行走四方也。
三 、舟张帆在江中:此行顺风大利也。
四 、官人着公服登梯:升迁在外地象。任公职主官外调象。丈夫从公职升官也。
五 、仙女云中执珪:受阴人提揣象。
当我们摊开《周易》六十四卦的画卷,贲卦(?)如一幅动静相生的山水长卷赫然在目——下卦离火如落日熔金,将山峦映照得通体透亮;上卦艮山似万古磐石,以沉稳姿态镇住燎原火势。这种\"山下有火\"的卦象组合,在汉代京房易学中被称为\"明两作离,山附于地\",在宋代象数派那里又演绎出\"火性炎上而山性沉静\"的辩证关系。《周易·彖传》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的句式,将阴阳爻位的流动比作天地间的文采流转:当阴爻(柔)自外而来修饰阳爻(刚),如同礼文规范质朴本性,故而能亨通顺利;当阳爻(刚)分居上位来文饰阴爻(柔),恰似内在德性支撑外在仪节,故有小利可图。这种\"刚柔相济而文生焉\"的哲学智慧,在魏晋王弼的《周易注》中被进一步提炼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文明的演进巧妙勾连。
深入剖析卦象结构,初爻与四爻相应(六爻对九四),二爻与五爻相孚(六二应六五),三爻与上爻相敌(九三敌上九),形成\"两应一敌\"的张力格局。尤其是六五阴爻居上卦中位,如同文德之君垂拱而治;九三阳爻居下卦上位,恰似刚健之士践行礼仪。这种\"柔中得位,刚上有应\"的爻位配置,在汉代焦延寿的《焦氏易林》中被具象化为\"凤鸣岐山,百鸟来朝\"的祥瑞之兆。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特别强调:\"贲者,饰也。以刚柔二象交相文饰也。\"这里的\"饰\"绝非简单的修饰打扮,而是如同《考工记》所言\"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的色彩配比,是《礼记·礼器》所论\"礼有以多为贵者,有以少为贵者\"的度量权衡,最终达到《道德经》\"大道至简\"般的返璞归真。就像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最高明的文饰恰是让人察觉不到修饰痕迹的自然天成,正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论山水画\"山川以形媚道\",外在形态终究是为呈现内在精神服务。
历史镜鉴部分,管鲍之交被玩出花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临淄城的市井间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管夷吾三战三北,鲍叔牙分金多与\"。这段看似不光彩的往事,记载于《史记·管晏列传》:年轻时的管仲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分利时总是自己多拿一份;后来共同参军作战,管仲三次冲锋在前却三次临阵脱逃。当时的乡邻无不窃笑管仲\"贪而懦\",连管仲自己也承认\"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这番自白背后,藏着中国历史上最动人的\"人文之饰\"——当世人都以\"逃兵贪夫\"的标签审视管仲时,鲍叔牙却用\"家贫母老,非为贪也\"的理解为其辩护,以\"时运未至,非为怯也\"的洞察为其正名。这种超越世俗眼光的精神对话,在汉代刘向《说苑·复恩》中被称为\"君子之谋\",在宋代《册府元龟》的\"知人之鉴\"篇里被奉为典范。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鲍叔牙让相的政治智慧。当齐桓公欲拜鲍叔牙为相时,他竟以\"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为由力荐管仲。《国语·齐语》记载其说辞:\"夷吾善断狱兮,故使掌刑;夷吾善理财兮,故使通商;夷吾善治军兮,故使掌兵。\"这种将个人权位让渡转化为国家治理的理性抉择,在春秋时期\"世卿世禄\"的政治生态中不啻惊雷。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此举:\"鲍叔之让,非徒让也,实以国事为重而权其轻重也。\"正是这种\"以逊为饰\"的政治智慧,使得齐国崛起为\"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春秋首霸。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山王厝鼎铭文\"惟朕皇祖成王,躬率禹功,以成厥德\",其治国理念恰与管鲍遗风遥相呼应,印证了\"文饰以止\"的政治哲学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卦图符号解码,那是相当有想象力
雨下:在汉代焦延寿《焦氏易林》的贲卦占辞中,\"雨施于地,万物茂遂\"的意象被反复强调。这种\"天雨滋润,地受其泽\"的自然现象,在宋代陈抟的《太极图》中演化为\"坤道成女,厚德载物\"的哲学象征。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特别指出:\"雨者,天之施泽也,贲之初爻象之,喻人德之初基也。\"就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郑国渠\"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唯有深厚的德行根基,才能承载文明的丰硕成果。北宋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进一步发挥:\"雨下而万物生,德积而文采着,其理一也。\"这让人想起明代于谦《咏煤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诗句,真正的德行修养恰如雨润万物般不求回报。
车行路:《周礼·考工记》详细记载了\"王之五路\"制度:玉路以祀,金路以宾,象路以朝,革路以即戎,木路以田。这种\"以车制明等级\"的礼治思想,在贲卦的爻辞中体现为\"贲其趾,舍车而徒\"的行为规范。郑玄注《周礼》时特别强调:\"车有等衰,所以明贵贱也。\"就像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中的车道划分,应急车道、公交车道、私家车车道的设置,本质上与古代车制一样都是\"序民人,正班次\"的社会秩序体现。《荀子·劝学》中\"故学至乎礼而止矣\"的论断,恰与\"车行其道\"的卦象启示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当个体行为都能如车辆各行其道般遵循礼的规范,整个社会系统才能高效运转。
舟张帆在江中:东汉王充《论衡·逢遇篇》有\"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的感慨,而贲卦\"舟张帆\"的意象则给出了破解之道。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巽为风,坎为水,舟得风而济,犹人修德而遇时也。\"这让人想起《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诲,当内在修养如同帆船储备了足够的风力,外在机遇就会如顺水行舟般自然到来。明代袁宏道在《瓶花斋集》中记载的文人雅集,那些\"胸藏文墨怀若谷\"的才士,总能在诗会唱和中妙语连珠,正是\"舟张帆\"意象的生动写照。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及治学之道时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与卦象启示的\"内修外应\"之道异曲同工。
官人登梯:在唐代敦煌变文中,\"官人登梯\"常被描绘为\"步步升高,阶阶进禄\"的仕途图景,但贲卦的象数解读却暗藏警示。北宋邵雍《皇极经世》指出:\"禄以养德,位以行义,若德不配位,犹梯高而基危。\"这让人想起《后汉书·杨震传》记载的\"四知\"典故,当王密以\"暮夜无知者\"为由行贿时,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严词拒绝,正是\"官人登梯\"应有的品德自持。明代张居正《张太岳集》中\"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的为官箴言,恰是对\"德能撑位\"卦象启示的最佳诠释。近年来出土的唐代墓志铭中,\"清慎忠勤\"四字频繁出现,印证了古人对官员\"实至名归\"的永恒期待。
仙女执珪:在汉代谶纬文献《春秋运斗枢》中,\"珪者,阳精之正,阴礼之主\"的记载,揭示了玉珪作为礼器的神圣属性。贲卦\"上九,白贲,无咎\"的爻辞,在王弼注中被释为\"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在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这种\"无饰之饰\"的境界,如同《庄子·刻意》所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战国玉珪,其\"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的祭祀功能,恰与\"仙女执珪\"的卦象一样指向超越性的精神维度。清代刘熙载《艺概》论艺术创作\"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正是对这种最高境界的现代诠释。
哲学内核,刚柔互贲玩得转
自然之贲:《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认知路径,在贲卦中体现为\"刚柔交错\"的自然文采。北宋张载《正蒙·太和篇》提出的\"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的辩证思想,与贲卦\"山火相生\"的卦象形成深刻共鸣。当离火的光明照亮艮山的纹理,如同科学探索揭示自然规律,这种\"以明照幽\"的过程在《荀子·天论》中被称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农业智慧,正是对\"自然之贲\"的实践诠释。当代生态哲学中的\"深层生态学\"理论,主张将人类文明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与\"刚柔互贲\"的古老智慧有着跨越时空的契合。
人文之贲: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论断,在贲卦六二爻\"贲其须\"的爻辞中得到生动体现。郑玄注《礼记·礼器》时强调:\"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这种\"文质并重\"的思想,在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被诠释为\"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就像唐代长安城的棋盘式布局,既要有\"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宏伟气势(文),也要有\"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民生根基(质)。清代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提出的\"理存乎欲\"命题,正是对\"人文之贲\"的哲学深化——当礼仪规范脱离了人本需求,就会如贲卦上六\"白贲无咎\"的警示,走向形式主义的反面。这种对\"文质关系\"的深刻洞察,在当代文化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占验启示,猛虎都成生存导师了
猛虎靠岩:《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贲卦\"艮为山\"的沉稳特质,共同构成了\"猛虎靠山\"的生存智慧。《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的诗句,描绘的正是这种刚健与稳重并存的生命状态。明代洪应明《菜根谭》\"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的处世哲学,恰是对\"猛虎靠岩\"启示的最好诠释——既要有猛虎下山的开拓勇气,又要有岩石般坚定的内在定力。在当代管理学中,\"刺猬法则\"强调的\"疏者密之,密者疏之\"的管理艺术,与\"刚柔相济\"的占验启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光明通泰:贲卦倒转即为泰卦(?),这种\"否极泰来\"的卦变规律,在汉代京房的\"飞伏说\"中被称为\"贲卦飞伏泰卦\"。《周易·序卦》\"泰者,通也\"的解释,揭示了文明发展\"文质迭代\"的演进规律。北宋邵雍在《皇极经世》中提出的\"元会运世\"时间周期理论,与贲泰互变的卦象一样,都昭示着\"物极必反\"的辩证法则。就像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从早期繁复的操作界面到极简的交互设计,恰是\"白贲无咎\"的现代演绎——当技术发展到极致,反而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质朴本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认为人类各大文明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同时达到思想高峰,这与\"光明通泰\"的占验启示一样,都指向文明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规律。
结语部分,现代启示还挺实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我们每天要面对超过5000条各类信息(据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2023年报告),相当于阅读20本《论语》的文字量。这种\"信息过载\"的生存状态,使得贲卦\"文明以止\"的智慧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当短视频平台用算法推荐不断刺激多巴胺分泌,当社交媒体用精心修饰的\"人设\"构建虚拟形象,\"白贲无咎\"的古老训诫恰如一面镜子,照见当代人在\"虚饰\"与\"本真\"之间的迷失。
饰事:在日本\"断舍离\"整理术与北欧极简主义风靡的背后,是现代人对\"过度修饰\"的自发反抗。就像城市交通系统通过智能信号灯实现车流优化,个人行为规范同样需要\"礼\"的智慧导航。阿里巴巴集团推行的\"钉钉\"办公系统,其\"已读回执日程共享\"等功能本质上是数字时代的\"礼制建设\",正如古人\"车同轨、书同文\"的文明整合努力。
饰心:用文化滋养灵性,就像仙女授珪一样,给心灵来点“仙气”。
饰道:用质朴回归本真,就像猛虎靠岩一样,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根。
在这信息多得能把人淹死的时代,“山火贲”就像个大喇叭,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可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表象,得用光明的眼睛去看本质,用沉静的心守住初心,这才是“白贲无咎”的大美境界。就像《贲卦终象》里说的,“雨润坤舆蓄真元,舟乘巽风过重渊。梯接北斗辞藻外,珪映天心月正圆”,说得那叫一个美,至于能不能做到,那就看咱自己的本事啦!